十三陵最后一座危陵启动大修 风水要不要保护

2011年09月08日10:00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十三陵 陵寝 危陵 风水学说 大修工程

十三陵最后一座危陵启动大修风水要不要保护

▲裕陵的明楼顶部荒草丛生且大半已坍塌。 宋磊摄

十三陵最后一座危陵启动大修

裕陵修缮明年竣工后,历时50多年的十三陵大修将告一段落

记者 王海燕

昨天,明代“俘虏皇帝”——英宗朱祁镇之陵裕陵启动大修工程。这是明十三陵最后一座亟待抢修的危陵。明年年底,裕陵大修竣工后,明十三陵将再无危陵。

220年未修,

明楼顶大半坍塌

明裕陵是明英宗朱祁镇和钱氏、周氏两位皇后的合葬陵寝,建于1464年,距今已有547年历史。

据十三陵特区研究人员介绍,裕陵曾在清乾隆50至52年间,有过一次大规模修缮,此后一直处于自然状态。220多年的风雨侵蚀,再加上战争的破坏,这座陵寝已不再有往日的庄严气象。

昨天,记者在抢险修缮现场看到,陵寝大门——祾恩门已经只剩下两堵破败的残墙,一道锈蚀的铁栅栏门成了陵寝今日的“门户”。陵寝外墙墙头,金黄色的琉璃瓦片,早已残缺不全,部分墙体还出现了裂缝。

再往里走,苍松翠柏下,昔日用于祭祀的祾恩殿,台基还在,但殿宇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三堵残墙颓然而立。汉白玉质地的棂星门、石五供上,黑乎乎的,爬满了霉菌,盖住了精美的石刻花纹。

最叫人触目惊心的是陵寝主体建筑明楼。屋顶坍塌了一大半,顶上荒草丛生,远望极其苍凉。通往明楼城台的右掖礓■路口,贴着“危险禁行”的红色警示牌,提示人们这是一座随时可能坍塌的危陵。

仿建祾恩门,

明清形制共存

这次抢险修缮的项目包括明楼揭挑残存瓦面,更换补配斗拱等木构件;宝城补砌坍塌墙体,整修马道地面;陵墙瓦面整修;三座门修复;祾恩殿遗址保护;陵内外排水系统全面疏浚等。

裕陵保护修缮方案设计人、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所长韩扬表示,施工将严格遵循 “不改变原状”的原则,尽可能地原状保留,使用原有建筑构建,采用原工艺,最大限度地保留文物建筑的原汁原味。

与以往十三陵历次的陵寝修缮不同,这次裕陵在对祾恩门的恢复上,进行了一次大胆创新。

韩扬介绍,清乾隆年间对裕陵进行修缮时,祾恩门的形制有所改变。建筑体量缩小了,再建祾恩门的台基架在原有的明代台基之上,呈叠压之势。目前台基上除了两堵破败的山墙外,其它建筑已荡然无存。

修缮设计方案提出要对祾恩门进行恢复。按照以往的经验,恢复或是仿照清代的形制,或是仿照明代的形制,两种方案选择其中的一种。但这次,设计方案创造性地提出,既不仿清,也不仿明,而是让明清两朝形制同时呈现,“简单说就是外面盖一个明代的壳,里面藏着清代的芯。”韩扬说。

所谓“明代的壳”,就是在现存的明代台基上,按照明代风格,建一座木结构、歇山顶的宫殿式大门;“清代的芯”,就是把规格体量较小的清代祾恩门遗址,包括台基、柱础石、两堵残墙统统都保留在明代的宫殿式大门内。

“走进大门,一眼能看到明清两代的历史遗迹。——这是对建筑历史遗存的另一种展示方式。”韩扬介绍,此前在对德陵祾恩门进行修缮时,也曾经提出过这样的设计方案,但当时争议颇多,最终采用了保守的修缮方式。这次成功应用于裕陵,应该说是对陵寝保护的一次创新。

祾恩门恢复后,既在外观上和周围陵墙形成了风格的统一;又形成了对祾恩门两朝遗址的保护,并便于陵寝的管理。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