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中新社广州6月14日电 (杨薇)记者14日从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该所的工作人员6月初在广州西湾路旧铸管厂一建设工地又发现东汉大型墓葬。据悉,这也是近年来广州考古发掘保存较好、随葬器物特别是铜器最丰富的东汉墓之一,陪葬品包括大量的铜钱、玛瑙和一个陶俑座灯。
记者在现场看到,此次发现最大的墓葬长约8.20米,宽约5.02米,墓坑前端还残存近1米长的斜坡式墓道。墓室内分横前堂和后室,虽然受到破坏,残深已不足50厘米,但随葬器物基本上保存下来。
此次发掘的近100件套陪葬品里,包括陶器、铜器、玉器以及玛瑙、琉璃等组成的串饰。其中最为注目的当属一大堆铜钱,上面刻着“大泉五十”的字迹清晰可辨。据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相关负责人马建国介绍,这些铜钱应该流通于东汉王莽时期,如此大量的东汉铜钱随葬物在广州地区以往的发掘中并不多见。
同时,考古人员在此次墓葬中随同还挖掘出罐、壶、瓮、碗、鼎等用陶瓷制作的日常生活用器,以及屋、仓、水井、陶俑座灯等模型明器和铜鸠杖首、铜剑和铜环首刀等饰物。其中,陶俑座灯的底座还雕刻着一胡人的形象。马建国表示,此次所出的陶俑座灯为近5年来当地考古发掘中的第三件,由此看出,在当时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中,双方已经开始相互借鉴和融合。
马建国还透露,此次发现的墓主人棺位为双人合葬,而发现的大量铜钱就随葬在女主人身旁,这一大堆铜钱可能原置于一木匣子内,总数应超过千枚。
马建国认为,根据汉代中期以后的规定,70岁以上的老人才会授杖,因而可得出此墓中拥有铜鸠杖首的男主人属高寿老人,另外通过发现的精美且丰富的随葬品可判断,墓主人的地位在当时非同一般。
据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透露,广州这一工地已成为高等级的埋葬场所,该工地前后共勘探发现的墓葬已超过了180座,已完成发掘近160座,除了东汉墓外,还有不少南越国、东晋、南朝等时期的墓葬,不同朝代的墓葬还出现“墓打墓”的现象。此次发掘中,也发现了三座东晋、南朝砖室墓排水沟交叉穿行,形成立体结构,类似今天的“立交桥”,十分有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