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出版悲壮突围 市场化大潮中难寻立足之地

2011年05月31日11:04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转企改制 古籍整理 中华书局 蛋糕渣 大鱼 小鱼 儒藏 骂战 责任田 吉林文史出版社

市场之路,扶着走还是自己走

在古籍社转企改制之初,曾经有过一次争论。由于古籍本身受众面小、投入大、销售和回收周期长的特点,“很多老编辑认为古籍社应该由国家养起来。”回忆起争论的焦点,李岩说道。

“古籍整理应该是国家行为、文化机构行为。”聂震宁强调,政府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规划作用,甚至还发挥买单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古籍出版物不能用于交换,政府买单,也是市场行为的一种。”

事实上,鉴于古籍出版的特殊性,国家的“买单行为”一直未曾间断——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从最初的每年170万元,增至目前的每年2000万元。“全国能申请这个基金的不到100家出版社,主要还是以全国古籍联合体的23家为主。”李岩表示。

但是,在李常庆眼中,国家对于古籍出版的支持只是一个方面:“在西方,企业、文化团体、基金会对古籍整理都有很大力度的支持。”而在我国,“社会资金对人文科学的热情没有培养起来,慈善捐赠的激励体系也不如西方完善。”李岩补充道。

正因为社会支持体系的短板,使古籍社缺乏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部分古籍社靠项目资金,有一顿没一顿,在难以为继时,出现了‘打零工’的现象。”聂震宁解释道。

同时,有专家指出,古籍市场的容量有限,应该尽快建立起出版社退出机制,允许一些古籍社撤销或者转向社会服务机构。

尽管国家有扶持古籍出版的必要,但李常庆认为,既然身处市场,“古籍社更应寻找自身优势,做专做精,适应竞争”。

作为一种专业出版,聂震宁认为两种发展模式可资借鉴,一种是立足自身出版经营特色,形成市场选择后的专业化,做大做强。另一种则是构建直达目标受众的特殊渠道,提供专业服务,比如欧美国家专出研究报告、论坛报告的出版社。

“坚持走专业化道路是出版社的生存之道。如果恍恍惚惚、左顾右盼,找不到立足点,出版社就可能被淘汰。”聂震宁总结道。(杨旭 魏本貌)

   上一页   1   2   3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