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10年里误读与被误读:揭开新闻背后的真相

2010年12月30日12:31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误读 真相 长江大学 婚恋网 范晓华 新闻图片 新闻事件 新闻照片 城管 非房勿扰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协警救人”还是“城管抓小姐”。

新锐艺术家高氏兄弟以照片为原型制作的雕塑。

有图就有真相吗?

2010年,一起绵延数载的“网络冤案”再次通过一张新闻图片发酵。

2004年3月,昆明一女子企图自杀时被消防员救下,当地媒体的记者拍下三名协警将女子带走的照片发在网上,该照片从此在网络上以惊人的速度疯传,并且 “协警救人”渐渐被误读为“城管抓小姐”、“协警抓小姐”,甚至有知名艺术家还据此照片创作了一件引起轰动的艺术雕塑,在照片传播的6年期间,尽管拍摄记者和相关媒体都站出来澄清,却始终无法阻挡谣言的流传。

“愤怒,是围观的绝佳理由。”而媒体本能就是制造自己被围观的机会。在网民的“滔滔义愤”之下,城管“蛮横粗暴”形象的“购买需求”被很多媒体积极地满足着。转载媒体对图片的真实性并非无据可查,然而长期以来“城管”权力被无限放大的判断,加之城管蛮横执法的众多暴力事件,塑造了“城管”的负面刻板印象,网民的仇视心理极容易被此类事件吸引并满足,所以不少媒体更愿意将“救人”解读为“抓人”,主观的贸然误读,是在迎合网民畅快淋漓地发泄愤懑之外,是否更多暗合了新闻背后飙升的点击率和媒体利欲熏心的丑恶?

这其实是媒体的一种功利性误读,其要害便是媚俗求利。这种误读沦丧了媒体新闻操守,扰乱了受众对新闻事件的真相取舍和价值判断,甚至可能引发公众不良情绪、激起社会矛盾。传媒应该尊重受众,但不可迎合受众。因此,传媒自身及公众都应该警惕主观的功利性与非理性误读。

2010年8月,几乎在各大网站的首页都公布了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年度新闻图片颁奖的消息,其中作品《挟尸要价》以全票赢得了本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成为颁奖典礼上的焦点。

2009年的10月24日下午,长江大学的15名学生在长江宝塔湾河段救起两名少年,不幸的是有3名大学生被江水吞噬。大学生的英勇行为感动了中国,温暖了社会,受到了万民的称赞。众多媒体云集荆州,争相报道英雄的事迹,但也有的媒体“另辟溪径”。

这张照片以及部分媒体的解读完美吻合了网友愤怒的共振频率,从照片在网上出现之日起,各种骂声就不绝于耳。在“骂声的涟漪”彼此“推波助澜”之下,蔓延于网络的“水流”便不可遏制的冲向了现实中的当事人。照片中的老人名叫王守海,这照照片给他带来的就是耳光与谩骂,是“打死这个没良心的老东西”的怒喊,是被烧毁的渔网……

而据牺牲学生母校长江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介绍,当时的实情是:在打捞中两条船需要共同作业,捞到后要迅速地用绳子拴着手或脚,避免再次滑落水中,船太小,在深水处不容易把尸体捞上来,要牵引到岸边再捞起。着白色衬衫者手牵尸体挥舞手臂是指挥岸上的人们配合将尸体打捞上岸。

网络中“有图有真相”的俗语,早已经变成了一句笑谈。我们在每每因为一些“真相”而要大喝一声,冲出来“破口大骂”之时,似乎更应该反问一下:自己的愤怒是由什么成分构成的?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半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