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间质疑:名人怎能代表大众?文化名人就像“创可贴”,哪里需要贴哪里
▉承办方回应:这反而意味着百花奖回归民间
▉观察员:勇敢和真实的表达最重要
百花奖作为群众性的电影奖,一直受到大众的关注。不过今年的“百花奖”有了创新之举,承办方邀请了一批文化名人,届时将大谈特谈中国电影。
名人言论的影响力绝对不容小看,此举是否会影响和撼动百花奖一直以来的“大众主导”原则?
于丹、张朝阳、韩寒入选观察团
记者昨日从央视电影频道获悉,将于9月中旬举行的第17届金鸡百花电影节除了从参与投票的观众中选出101位大众评委外,还将首次设立“百花大众电影观察团”,于丹、余秋雨、张朝阳、韩寒等名人都是“团员”。
此次将通过对话、访谈、辩论等多种形式,就当下大家最关心的电影现象以及个人的观影行动作出调查。而每位观察团成员都将回答一份“我们怎样看电影”的百花问卷深度调查,调查结果将会通过网络、报纸、杂志等各种途径发送出去,以征求广大观众的意见。
电影频道宣传人员孙玉杰昨日向记者透露:“我们嘉宾阵容将达到三十余位,来自不同领域,包括文化界、IT界、媒体界、体育界、影评人等,目前,首批十人名单已经确定。”据了解,除了前面提到的,第一批嘉宾还有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田卉群、影评人江小鱼、《凤凰非常道》主持人何东、春晚和青歌赛的策划人陈斌、影评人杨劲松、编剧程青松。
“大众电影观察团”直接由承办方提名
“大众电影观察团”让更多名人参与到“百花奖”中来,但所谓“大众电影观察团”的名人们真的能代表大众吗?
不少网友对此持基本相同的声音:“这是百花奖为了引起关注才想出的办法吧。我觉得名人只能代表他自己的想法,不能够代表我们。”对于百花奖想通过名人效应来增加社会认同度的猜测更是不绝于耳。“过去百花奖评选出的作品一直为人诟病,被认为文化含量不够,本届的举措大概是想提高百花奖的文化品位吧。”一位影迷猜测。
央视电影频道项目、宣传统筹张颖昨日告诉记者:“原本的策划名单中涉及的都是圈内人,影评人居多,但我们认识到电影绝对不仅仅是圈里人在看,各行各业的人都在看电影,而我们更想了解的是所有看电影的人的想法,所以才在大众评委外又选择了各行各业的人来讲述他们怎么理解电影。百花奖绝对不是自娱自乐的活动,加入文化圈的人,是希望从360度全方位更好地‘看电影’。”
张颖认为,这反而是百花奖回归民间的一种做法。因为“大众电影观察团”中大部分成员都来自于电影圈之外,他们从自己的名人身份中剥离出来,还原成普通的电影观众,讲述的也是对目前中国电影最真实的看法、期望和思索。
记者了解到,这些观察员并不是评选出来的,而是由承办方来直接提名的。问卷主要涉及几个方面:观影行为,观影选择,观影评价,观影习惯等。虽然观察员不参与投票,但访谈内容将被制作成三个短片,在大众电影百花奖颁奖典礼上播出。
程青松:做观察员要讲真话
记者昨日联系余秋雨的助理金克林,他表示并不太清楚余秋雨成为观察员的事情。说到电影,金克林表示,余秋雨平时看电影的机会不多,主要是看一些大片。“观察员”程青松则说:“我一看大片就瞌睡。”看来观察员对电影的“爱好”并不热烈。
记者:名人,尤其是文化名人有明显的言论强势,这会不会影响到百花奖要反映大众对电影态度的初衷?
程青松:对于电影,我认为我只代表自己一个人的看法,每个人都有自己观察的习惯。坐在电影院里的人,都在为电影细节而心动,那个时候名人、文人、普通人没有区别,都只是观众。但说到强势言论,我想提一点,我觉得就电影而言,我们的言论是太弱势了,一谈电影只说大片,想说点其他的文艺片都不行,这样的言论都传递不出来,完全是弱势的状态。
记者:虽然你们作为普通大众来谈电影,但你觉得文化人代表的是自己圈子的观点,还是大众的观点呢?
程青松:我想这次观察员里的文化人对于中国电影的看法呈现出来后如果非常相似,那就会形成一个文化圈子的声音。但我认为一点差距都没有是不可能的,至少我不会和别人一样。我不喜欢看打打杀杀,一看大片就想睡觉,我喜欢喜剧片和文艺片,别人觉得闷的片子我一看就兴奋。中国电影院需要不同的电影,不同的观众,各种各样的电影构成,才是一个健康的电影市场。所以我们不会形成一个所谓的圈子观点。
记者:你做观察员的心态是怎样的,现在有种说法,认为文化人就像“创可贴”,哪里需要贴哪里。您觉得观察员的作用如何体现?
程青松:设观察团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关注电影节,我们能够表达对中国电影的思考,最后传递出各种声音,即使解决不了问题,也应该积极的表达看法。如果大家都接受现状,是不负责任的。文化人出来说电影,也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只不过,有一点最为重要,就是每个观察员是否能够勇敢和真实的去表达自己,去说真话。中国电影需要说真话,我不知道别人,但我自己一定是说真话的。本报记者 刘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