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之谊
百年四合院变身“奥运人家”
葫芦架上大红的灯笼、窗上的剪纸、雕花的罗汉床……位于前马厂胡同李秀实老人家的四合院已经有150年的历史了。“这是祖传的老宅子,传到我这里是第三代。”只见200多平方米的院落里,影壁、鱼缸、天棚和石榴树等老北京四合院的“标志”一个不落、错落有致,10间东西厢房被开辟出来作为客房,处处流露出浓郁的文化气息。
今年3月,80多岁的李秀实听说北京要招募“奥运人家”的消息,立即让女儿到街道报了名。“家庭旅馆好办,但‘奥运人家’可不是什么房子都能办的,得能够代表老北京的形象。”从报名那天开始,她就下定了要把四合院好好改造,当上“奥运人家”的决心。
“先是把能住人的10间房子都装上纯木质吊顶,再请来一个资深的漆彩画师傅,把檐廊上画上漆彩画,就连每间房间里的桌椅,都是特意从古典家具城淘来的八仙桌、太师椅。”而为了满足外国游客大多需要独立卫生间和上网的需求,还特意给每间客房都配备了独立卫生间和网络端口。
辛苦的努力没有白费,今年6月,李秀实一家终于迎来了北京市旅游局颁发的“奥运人家”白瓷盘,百年四合院也由此正式可以在奥运期间接待外国来京游客了。
踢毽子抖空竹
体验北京生活
毽子、空竹、陀螺……这些北京孩子们耳熟能详的玩具,也成了“奥运人家”接待外国游客的体育用具。
“这个空竹看起来简单,可抖起来挺困难,我学了好几天都学不会。”英科笑着说,他朋友们最喜欢玩的就是踢毽子,尤其是白天观看奥运比赛之后,晚上回到院子里踢几脚毽子,再在天棚下喝点冰啤酒,感觉太完美了。
除了在接待设施等“硬件”上下工夫,语言、接待礼仪等“软件”也被王克俊重点注意。“刚好我儿子王恒大学毕业,趁着暑假我也让他参与接待,既能给家里帮忙,还能练练英语口语。”
此外,院子里书报架上摆放着的英文版北京地图、旅游指南等,都是给外国游客准备的。
“还有房间吗?”正说话间,又一位背着旅行包的外国游客走进了李秀实家的四合院。
“这是英科的朋友,也是新西兰人,英科给他打电话说了住在我们家的情况,这不,人家立马就上门来了。”一边说着,王克俊一边微笑着迎上去,对这位游客说道:“welco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