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徽州女人》剧照。 李远波摄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一段段优美旋律曾让黄梅戏红遍大江南北,与京、越、豫、评并称为中国戏坛五朵金花。但是,随着地方戏种发展的式微,黄梅戏正面临着观众减少、市场萎缩、人才流失、资金缺乏等共性问题。
为了再现辉煌,有着“黄梅戏之乡”美誉的安徽省安庆市近年来进行了黄梅戏体制改革探索,目前已初显成效。“如今的安庆黄梅戏,既有专业剧团,又有活跃在广大农村的民间剧团,还有大量的黄梅戏会馆,发展格局已经成形。”正在进行黄梅戏资料收集整理工作的安徽省艺术研究所所长王长安介绍说。
但无论是专业剧团还是会馆,都不约而同地面临“人”和“财”的发展瓶颈。
目前,黄梅戏人才青黄不接,特别是缺少剧创作与曲创作的人才。在安庆,几个黄梅戏的曲作家都在60岁左右。再芬黄梅艺术剧院2005年12月成立时,团里只有50人、千元资金。到2007年,排出了《徽州女人》、《公司》等新戏和30多出传统小戏,年演出115场,几乎场场爆满,但对于今后的发展,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再芬黄梅艺术剧院院长韩再芬依然忧心忡忡,她说:“我们剧院,甚至没有一个专业的创作团体。”
“人才的培养不力,除了有目前戏剧整体发展不好的原因以外,还有这样几个原因:政府的重视与投资虽然日益加大,但是投入的比例却仍待优化。目前,市一级剧院的差额拨款明显缺乏与绩效挂钩的好体系。人员的积极性势必受到打击。同时由于受编制制约,人才补充太少。2005年体制改革之前,已经很多年没有引进过人才,这样薄弱的基础,如果还是按照以前的编制来新老更替,肯定无法适应要求。” 安庆市广电局文艺科科长李光南这样分析。
缺少发展资金也是制约发展的另一大因素。“黄梅戏是真正渗透到安庆每个角落的精神文化标签,目前的扶持力度仍显不够。”李光南说。
“对于黄梅戏来说,希望能够得到政府更多的重视和支持,我们才能继续进行探索,将改革深入下去。”黄梅戏剧院一团团长熊辰龙说。黄梅戏会馆是安庆黄梅戏体制改革探索的产物,2006年9月开馆,由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一团与当地一家公司合作创建,成立之后年轻的演员们有了表演的舞台。去年,首届中国黄梅戏青年演员大奖赛的20个获奖演员里,8个都是从这个舞台上走出去的,但它的发展却缺乏来自政策层的有力支持,国内外、省市组织的文化类考察项目到安庆,会馆从来都是榜上无名。在维持基本的生存之后,根本没有财力进行人才的再培养。
“会馆与民间剧团,只能起到普及、推广的作用,无法真正做到创新。专业团队又疲于参加各类调演、参赛,失去了艺术实践的舞台。所以,让专业团体、会馆、民间剧团三个层面之间加强合作与沟通,让艺术生产正常化、日常化,这样就能给更多人才以脱颖而出的机会。” 王长安告诉记者。
过去的50年间,黄梅戏先后有过三次大发展,被称为“梅开三度”,人们有理由期待黄梅戏的“四度梅开”。记者 何聪 朱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