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疑
去向
古船可能开往印度
船上的不少文物具有浓郁的西亚风格,如鎏金腰带、镶了宝石的金戒指、类似阿拉伯手抓饭时使用的喇叭口瓷盘等。此外,沉船上发现两具眼镜蛇遗骨。广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魏峻称,从这些器物,尤其是眼镜蛇遗骨的发现,有关专家认为,船上曾住有阿拉伯、印度商人,眼镜蛇为其饲养的宠物,由此推测“南海I号”当年应该开往印度等国家。
宝物
小舱捞出6000文物
根据初探,“南海Ⅰ号”船舱内还保存着6万-8万件古代文物,价值非凡。魏峻说,“南海I号”上究竟藏有多少宝物,有个数字可以从侧面反映一下:2002年,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队对船上一个仅几平方米的小舱进行打捞,就打捞出文物数6000多件,其中4000多件是完整的。
“南海I号”已经出水的文物大多数是瓷器,分别来自当时的知名瓷窑如景德镇窑、福建德化窑等。在出水的金属器中,既有铜钱、铜镜、锡壶,还有银锭、金戒指。除此外,也不乏漆器、木质文物、朱砂和石雕等。 《信息时报》报道
-护宝
为保密武警谎称是炸弹
从1987年发现“南海Ⅰ号”到2003年国家有关方面正式详细披露相关考古信息,“南海Ⅰ号”的一切都是秘密。为了保住海底古沉船的秘密,承担“南海Ⅰ号”警戒保卫任务的武警阳江边防支队撒了一个长达16年的“炸弹”谎言。
“南海Ⅰ号”位于广东阳东县东平镇东帆石岛附近的一小片海域,这里是阳江市和江门市交界的地方,也是两地渔民经常打鱼的地方。在2003年之前,“南海Ⅰ号”打捞和保护的方案无法确定,国家有关方面一直未向外界披露这一海域发现古沉船的消息。为了保守秘密,负责警戒保卫“南海Ⅰ号”的阳江边防支队向前来海上作业的渔民撒了一个善意的谎言:“海底有二战时期某国军队当年扔下的炸弹,捕鱼很危险,请马上离开。”
尽管是不得已的“炸弹”谎言,但还真管用。16年里,官兵们不断重复这个经典理由,劝说不知情的渔民离开“南海Ⅰ号”控制海域,防止拖网、抛锚对沉船造成损害。这个“炸弹”谎言直到2003年“南海Ⅰ号”的打捞计划逐渐公之于世才告终止。
现在官兵在值勤的时候,也会有渔民过来开玩笑说:“你们的‘炸弹’现在怎么样了?”官兵们也就会心一笑。
-新家
出水古船迁址水晶宫
“南海Ⅰ号”出水后,由驳船将整体移往岸边新建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椭圆体“水晶宫”内。
“水晶宫”是一个水深12米的巨型玻璃缸,也是我国唯一的大型水下考古博物馆。“水晶宫”内水质、温度等环境与“南海Ⅰ号”沉船所在海底完全一致,并具备防酸碱腐蚀、防风化、耐紫外线和抗氧化性能。
场馆门前是一条长300多米、宽10余米的水泥大道,直通海边的临时码头。这是为迎接“南海Ⅰ号”入馆而建造的专用码头。“南海Ⅰ号”出水后,在水中由“华天龙”将其吊起平移到半潜驳船上,半潜驳船将运载沉箱,在水下潜行,一路将其“护送”到该码头后,“南海Ⅰ号”将沿着这条通道进入“水晶宫”,但入住后不会马上打开沉箱。
广东阳江文化局局长说,由于整体打捞后,水下文物的保护没有可以参照的经验,在海底淤泥里的木器、铁器、银器、瓷器等文物来到陆地后如何保护是一个新课题,这将使“南海Ⅰ号”考古工作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考古工作者将在“水晶宫”内对船上文物进行发掘和考察,届时游客可以在“水晶宫”两侧的长廊上观看考古的全过程。据悉,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将由阳江市政府管理,有望于明年底开馆。据新华社《人民日报》《广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