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五月份中国CPI同比涨3.4% 创两年来新高 预期再次加息调控  -中国通过电力加价 减少电厂二氧化硫排放 南堡油田钻井将零排放 -中国新特区下一站:武汉长株潭在望 成渝新特区:优惠政策下月定 -俄公司称东线石油管道至中国支线造价超4亿$ 伊朗希望在华储油 -中国南方洪涝灾害已造成1063.8万人受灾 71人死 将再遭暴雨袭击 -制止择校费是城市义务教育治理重点 国民受教育水平将明显提高 -央行新规:切断恐怖融资链条 包括安理会决议所列恐怖组织 全文 -中国城市环境仍存在三方面突出问题 06年城市环境考核结果发布 -中国航空打造西部空中丝绸之路 新疆6月10日起开办入境口岸签证 -新车船税7月起征缴 税额上限平均提高一倍
"南海一号"水晶宫主体6月封顶 耗资1.6亿元[组图]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5 月 29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打捞后,“南海一号”将被安置于由广东省政府直接拨款1.6亿元建造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内。(图片来自:广州日报)

5月23日下午,广东省建设厅、发改委、质量监督局等部门组成的检查组到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进行现场督办、检查。据了解,目前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正在进行主体工程的建设,预计6月中旬完成主体封顶。同时,据码头工作队员介绍,由交通部广州打捞局负责修建的迎接沉船进宫的码头受风浪影响暂时停工。目前对接码头的陆地部分已基本修建完毕,接下来的工作重点是往海里填埋石块,为建150米海上码头打基础。

水晶宫主体6月中旬封顶

据博物馆施工负责人称,目前工程已完成5个部分,其中博物馆的1号拱进入地面上11.5米展厅平台钢筋安装,2号拱的连廊在进行混凝土浇筑,3号拱也就是将安放“南海Ⅰ号”的水晶宫,目前已进行顶梁模板的施工;水晶宫旁边的4号拱已经封顶;5号拱则在进行楼面模板的安装工作。目前,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总体完成了土建工程的70%,工程投资完成约4000余万元,占投资总量的30%。预计3号拱水晶宫主体封顶时间为6月中旬,整体封顶时间为6月底,今年底将具备验收条件。(文/广州日报)

5月8日拍摄的建设中的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下图)和建成后效果图(上图)。新华社发
据了解,博物馆全部完工将在明年上半年。施工方表示,能保证水晶宫在“南海Ⅰ号”出水后顺利进宫。
用于迎接装载“南海Ⅰ号”沉箱的海上码头位于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南大门的正前方。记者看到,虽是中午,十几名工人仍然顶着烈日在测量施工。其中一名施工队员告诉记者,对接沉箱上岸的海上码头的陆地部分已基本修建完毕,进入铺砌水泥的最后阶段,保证足够承受近5000吨沉箱的压力。
目前正在对海上的153米码头进行施工。记者看到现在石块已延伸到海里50多米,还需继续向海里延伸100米。施工队员告诉记者,目前的主要工作是继续往海里填石块,由于海上风浪比较大,他们这两天不得不停工。

5月8日,工作人员在加紧施工“南海一号”打捞出水后的进馆轨道。新华社发

“三船一宫”完全有可能

筹建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负责人称,水晶宫将来可能再添两条沉船,到时将出现“三船一宫”的壮观场面。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中心主任张威向记者表示,南海海域至今发现的古沉船有近百艘,水晶宫再放两艘沉船也是很有可能。

据施工人员介绍,下一步清理海底淤泥后,将会铺砌石头,首先建造海上通道,然后再建造海上码头,目前海陵岛的风浪很大,他们24小时处在工作状态,一等风浪平静下来就立即进行施工,争取在6月30日前按期按质建成海上码头。

工作人员表示,到时人们可以从海上乘游艇在海上码头登陆,进入水晶宫参观“南海Ⅰ号”。(广州日报/王广永 黄文生 龙成通 王鹏)

来源: 广州日报

相关文章:
2年内将建成能源大动脉 丝绸之路正变成油气之路
“丝绸之路”有望成我首个跨国联合申报世遗项目
新亚欧大陆桥――未来的丝绸之路
黄菊:新丝绸之路将促进建立亚欧大陆运输走廊
中印签备忘录谋划能源丝绸之路 七领域展开合作
中印重开"丝绸之路" 恢复中断了44年的边境贸易
广东省文化厅驳斥"南海一号"打捞文物拍卖传言
相关专题:
图片新闻:
中国首列国产时速300公里动车组年底将竣工下线 明年批量交付
南方暴雨洪涝已致66死12失踪 近900万人受灾 降雨仍将持续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