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民俗艺术研究室主任、民俗专家陈竟教授日前呼吁:尽快启动春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程。他的这一倡议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从2004年开始,陈竟教授就开始针对春节文化展开一系列调查,调查的结果令他忧心忡忡。“许多年轻人不知春节文化有些什么,有的甚至漠不关心。他们不知道喝腊八粥的习俗,不知道腊月二十三送灶的风俗……对他们来说,春节就是放假,有压岁钱,可以自由自在地玩。”陈竟说,“这一切让我感到对春节文化、对年俗的保护已经迫在眉睫。春节是一个立体的、综合的全民性节日,比其他节日更能反映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用乐,但当前传统年俗文化教育的缺失、年轻一代对春节的冷漠让我感到十分着急,传统年俗有断代的危险。”
2007年初,陈竟与《中国旅游地理》杂志一起策划了一项有关中国年俗文化的调查。他们在全国范围内选取了吉林、贵州、山西、福建等十多个省市,调查结果显示,城市里尤其是大城市里的人们感到年味越来越淡,但在农村,许多地方仍保留着丰富多彩的年俗文化。
“在城市的快速发展中,许多年俗文化都丢失了。年俗文化如果从现在开始挽救,还是有东西可保护的,申遗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不然再过几年,整个中国都没有年味了。”陈竟说。
不少专家对陈竟提出春节申遗的积极意义表示认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徐艺乙表示,申遗的过程若能让大家真正重视春节,这会是件好事情,但不能让它成为一种口号,而是要积极行动起来,展开对春节等传统节日文化内容、形式与价值的保护。
中国民俗学会首席顾问宋兆麟表示,传统节日是植根于农业文明的文化,或许现在城里人感觉年味没有以前浓了,但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年味还是很丰厚的。春节在我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不管现在的表现形式如何,春节作为“年”,作为一个全民休整娱乐放松的节日,对当前的中国人来说仍然是一年中最隆重也是最重要的节日,这恐怕在相当长时间内都不会改变。民风民俗总是随着时代变化的,现在的春节形式中添加了团拜、送温暖等新形式,这其实同传统春节的文化内涵是一致的。
陈竟表示:“申遗不是最终目的,通过启动申遗工程,可以系统地对各地的年俗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加大对春节文化的保护力度,促进各地年俗活动的开展以及年俗文化教育的进行,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过我们的传统节日,这才是最重要的。”据新华社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