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2005年3月14日,警卫森严的美国国防部突然遭到含有炭疽病菌的“毒信”的“袭击”,两个邮件处理中心被迫紧急关闭,175名工作人员紧急撤离,275人接受身体检查。(资料图)
新华网北京1月24日电(记者董晓)“9·11”恐怖袭击10年之后,曾经令人色变的美国“炭疽信”事件也逐渐被人淡忘。但对美国政府来说,生化恐怖袭击这一幽灵并未远离。与核武器相比,生化武器似乎更隐蔽、更恐怖,抓握一下门把、呼吸一口空气都可能致人于死地。十几年来,美国一直试图“反制”生化恐怖袭击,过程可谓一波三折。如今,美国在应对生化恐怖袭击方面究竟准备得怎么样?奥巴马政府是否早已“胸有成竹”?《纽约时报》日前刊发希尔顿(Wil S. Hylton)的长篇调查报道,披露了美国生化恐怖“反制计划”幕后的大量细节。为保持该报道的“原汁原味”,本文仍沿用第一人称。译文从22日开始连载,今天刊出第五、六部分。
【五】“生化防护罩计划”走向失败
从2004年开始,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启动“生化防护罩计划”,研发并存储疫苗,这一广为人知的“医疗反制措施”方案专门针对生物病菌。
“生化防护罩计划”至今实施了七年。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医疗反制措施”项目负责人罗宾·罗宾逊(Robin Robinson)表示,目前库存里已有足够的天花疫苗能让每一个美国人获得保护;炭疽疫苗也在“三个城市遭到袭击”的情况下够用;另外,还有各种各样的药物可用来治疗感染病例。
然而,项目中还有许多目标并未完成,有的甚至还没有开始。比如,项目投入数百万美元,拟研发生产一种新的炭疽疫苗取代50年前由军方提供的旧疫苗——旧疫苗具有严重的副作用并禁止为儿童接种——但直到现在都未成功。
同时,库存里也没有新的广谱抗菌药与抗病毒药。“在抗病毒药方面,我们甚至没有替代品。”罗宾逊说。
2010年,两个独立的审查委员会分别对美国的生化防御计划进行了评估。每个报告的口气都相当严厉。
成立于2006年的无党派团体“国家生化防御科学委员会”向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部长凯瑟琳·西贝利厄斯(Kathleen Sebelius)递交了一份103页的长篇报告。这份《反制措施在哪里》的报告严厉批评国家生化防御计划“缺乏急迫感”、“前后矛盾”、“次序混乱”及“严重滞后”。
而国会于2007年成立的委员会也评估了化学、生物、辐射及核威胁方面的所有防御措施。这份最终报告针对不同类别进行打分。其中,在生化毒素安全存储方面,政府获得了高分“A”。“开放透明性”得分B-。在生化防御方面,仅仅取得“F”。
美国国会委员会的报告指出,“在生化袭击发生的时候,美国快速识别、紧急反应与迅速恢复的能力都非常缺乏。这正是这份报告所认为的最大的失败。尤其是在医疗反制措施方面并未真正重视起来,而疫苗与药物却是生化袭击发生后能减缓痛苦的必需品。”
甚至在生化防御计划圈子里,也有一种广泛的共识,就是反制措施计划正在走向失败。
2011年初,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部长凯瑟琳·西贝利厄斯(Kathleen Sebelius)承认项目“充满漏洞,难以实施,并最终走向死胡同。”
通过对联邦政府机构中参与反制项目的资深官员逾百次的采访——包括白宫、五角大楼、国家卫生研究院、国土安全部以及卫生与公众服务部等离任与现任的项目负责人——他们对国家生化防御计划均做出了悲观的诊断。
正如奥巴马政府的一位资深官员所说:“我们需要一个新模式。旧的根本行不通。”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美国已至少三次对生化防御计划推到重来。每一次,新方案都试图修补旧方案的不足;但是,每次修补都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