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三中全会:有效治理来自对资源的合理配置

2013年11月18日15:16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三中全会 国家治理 决定性 主导 基础性 基础 日常管理 决定 市场配置 十二届

访谈嘉宾:石磊(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不是说有了中央的说法,配置资源的机制就立刻建好了。这需要实践来检验。这些年来,社会上的资源大都在政府的主导下配置和运行,真的一下子把很多资源交由市场配置,可能还需要一个配套适应过程

解放评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无疑是这几天大家关注和讨论的一个热点。从经济学角度,您怎么理解这一表述进入公报的意义?

石磊:在学界一直有“国家治理”这个说法。国家治理涉及民众在国家日常生活当中的地位。它注重的是,一个国家通过怎样的民主制度,让民众能够真正参与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

这些年,我们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国家治理。只是过去我们更多地把“日常管理”理解为国家治理的主要手段和内容。要想真正让国家治理落到实处,就必须让政党、政府、人大、市场、企业、家庭、个人等主体各司其职,将它们之间的权、责、利关系界定清楚。否则,一旦面对问题,大家都只愿当智叟、不愿当愚公,或者常常处在一个不确定的状态,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这就很容易出现模糊空间或灰色地带,也不利于将公权力放到公开公平公正的透明空间中。

政治学家可能更多谈论反腐、监督、民主、自由等。而作为经济学人,我们更多强调国家运行的成本和效率,主要考虑大量本已稀缺的社会资源,如何通过国家的有效治理来提高其使用效率,改善社会资源的配置水平。

解放评论:三中全会明确了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从“基础性”到“决定性”,这里面有多大的变化?

石磊:所谓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是相对于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而言的。一个“主导”,一个“基础”,市场更侧重于微观方面,政府更侧重于战略性筹划。

战略性筹划加微观上的配置效率,这两相结合似乎已经挺完整了。但这里面最大的问题是,一旦我们把市场限于基础性作用,而把更多宏观性的资源交给政府去配置,会导致地方的财源更多集中到中央,而中央就会主要把财政分成投资性财政和生产性财政两部分。

事实上,中国特色的公共财政的基本定义应该是民生财政和公益性财政。财政的一切资源应当为整个国家的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民生的稳定协调可持续提供服务。

投资性财政和生产性财政通常会带来三大方面后果:一是民众的公共福利会受到影响。资源短缺和配置不均的重要原因,就是公共财政被由政府主导的配置机制扭曲了。政府要做民生方面的投资,则不得不跟其他领域争抢资源。二是带来产能过剩。如果是市场配置资源,也有可能出现暂时的供过于求,但不大会出现几乎所有大规模的制造业都供过于求。企业可能会出错,但不大会一错再错。但如果遇到类似问题的是政府或者国有垄断企业,他们对犯错成本的敏感度要低很多。追根溯源,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手头的资源太多,此外,也有用人制度导向和绩效考核上的原因。三是导致地方政府负债日益累积且大幅上升。

从这三方面的后果来看,我们就能很好理解,此次公告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1   2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