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收入指标更适合中国
一些专家认为,对这次世行调整中国GDP总量指标,应以此为契机,更深远地看待中国GDP“挂帅”的问题。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曹红辉指出,尤其像中国这样引进外资特别多,GDP总量中有近40%是外资企业创造的状况,更应该意识到,反映中国人民的国民财富的指标GNP(国民生产总值)比反映中国境内包括外资企业的GDP(国内生产总值)更能代表和体现中国的真正实力和国民生活水平,“因为外资企业和众多跨国公司创造的产值和利润,并不属于中国,加上税收多被减免,他们所制造出来的数字,并不能带给中国国力和国民福利实际的意义。”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幼文向《瞭望》新闻周刊进一步解释说,“国力”作为国家创造财富的能力可以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在地理意义上国家的产出,另一种是在要素所有权意义上的产出。前者是GDP,后者是GNP。
“目前更通行使用GDP,使人们忽略了后一种意义上的产出。事实上,只有后一种意义上的产出才是一国国民能够支配和享用的财富,才有福利的意义。”他强调。与GDP相比,GNP更直接反映了一国生产要素的财富创造能力,更直接体现国民福利的增长。
张幼文指出,在发达国家,GDP与GNP比较接近,因此常用GDP来衡量并没有什么问题。然而用GDP而不是GNP看中国国力,其中的巨大差异则会导致对中国国力与财富创造能力的严重高估。
因此,他分析说,这也就是为什么世界银行用平价购买力一算,就与原来的差别那么大的原因,“本国要素的收益是本国国民福利的直接体现,而外国要素的收益则是外国国民福利的体现,即使这些要素存在于本国甚至其将收益进行再投资,也没有改变其国民属性,因而也不是中国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
“正确评估国力,才能提高经济发展、开放效益和对外谈判的主动性。”张幼文认为,应该建立新的指标体系来真实反映中国的实际经济水准,其原则是:排除不直接体现国民福利与增长发展意义的指标(如外资数量),分离因经济全球化造成的指标变异(如GDP、外贸总值),强化更加直接真实反映国民福利和国民财富的指标(如来自外资企业的税收、外贸增加值,居民可支配收入、GNP等)。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左大培也向《瞭望》新闻周刊表示,必须把最大化本国人民的福利作为经济工作的目标,“首先是以尽可能增加本国人民长远收入为经济政策上的导向。这不仅要求我们注重收入分配的平等和社会公平,注重保护环境和资源,而且要求我们更加注重增加GNP和人均GNP,而不应当单纯追求GDP。”
他总结说,“只有GNP才能说明本国人民的净收入。没有增加本国GNP的GDP增长,不应当是和谐的小康社会追求的目标。”
改变要素价格扭曲
“一直以来中国GDP被国际市场高估,此问题与人民币汇率低估是同一个命题”,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分析,这也本质上反映了中国的要素价格体系仍存在系统性扭曲。
在他看来,中国许多产品价格没有体现其真正的成本和价值,如土地、石油、煤、水、电、劳动力等。造成这种状况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劳动力转移没有完结,人口红利还在,以及地方政府对经济过度干预导致收入分配扭曲,倾斜于资本和政府部门,劳动力报酬所占比重大幅下降等。
如此一来,导致贸易部门(制造业)价格低廉,所以非贸易部门(服务部门)也难以发展。这样长期被压制的通胀,导致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升单纯地转化为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即本币购买力的增强。
他认为,这种情况正在改变长期累积的通胀压力,“在近些年全球货币泛滥所导致的原材料价格上涨,中国资源、人口、环境等红利快速消退的情况下,通胀压力正在加速释放,资产泡沫膨胀,成本推动的通胀开始蔓延。”他估计,世界银行下调中国GDP的趋势,将随着中国价格体系的逐步理顺而继续。
因此,他建议,我国应有序地理顺被扭曲的价格体系,进行结构性改革,并从五个方面着手:一是国家资源收益必须公有化;二是必须放开私人资本进入垄断产业的限制,形成竞争机制;三是要将过高的政府储蓄率降下来,减少财政对竞争性行业的转移支付,加强政府在教育和医疗卫生领域的作用,加大劳动力收入在要素分配中的比重;四是加快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真正转变政府职能;五是要大幅提高个人收入,大幅降低个人所得税。(记者丛亚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