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发布会

发布时间: 2015-06-03 15:36:52  |  来源: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杨霄霄  |  责任编辑: 杨霄霄
关键词: 2015年 城市竞争力 城市竞争力蓝皮书

倪鹏飞: 一团:中心群网体系。我不展开说了。有五横和五纵,这是目前的。外边有五线,五线像东北的京杭、西北的陇海兰新,正西的长江经济带。

说研究发现道理在什么地方,有什么依据?下面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要证明这个发现是对的,这个趋势是对的,是有可能是加强的。我想从四个方面证明:一是经济空间的布局,就是人口的布局是不是这样的?人口布局以及它的流动是不是这样的?从这个图可以看出来,1990年的人口密度、2000年的人口密度、2011年的人口密度,2011年人口密度非常的明显就是东京110度以东的中部和东部区域密度特别高,以西、以北特别低。从最近人口迁移的情况也看到这种情况,中部地区虽然是全国的人口流出最大的区域,但是目前来看,它的本地回流现象特别明显。而在东北地区人口下降是一个很明显的情况,在西北地区除了新疆以外,其他几个省也是下降比较明显,西南地区因为有了四川,四川的人口比较多,目前也有一些回流。但是在其他几个云贵也面临人口下降的问题。总体上,我们从人口上就可以把中国的四个区域看成两个区域。

倪鹏飞: 从城市体系来说,城市体系实际上是讲城市体系、区域之间的联系,中国体系发展有一个过程,后面要讲与交通有关。1990年以前是点线发展,再之前是点状发展的,互相不联系,或者说联系比较少,因为没有足够的交通来支撑。1990年到2010年的时候是裙带发展的城市体系,2010年以后是群网发展,尤其是在中部和东部地区是群网发展的城市体系。这里我们设计了一个标准,把这几个不同的点状发展、点线发展、裙带发展、群网发展,是以点带面发展,还是以线带面的发展,还是以网带面的发展,发展的条件不一样,作用也不一样。

内部联系的情况。着重是讲论证东中是不是存在一体的问题,主要是从产业、市场和要素三个方面进行论证。市场在一体化,从这个图上可以看出东中部这些省市相对价格在迅速的下降。产业一体化,产业同步分两种,一个是低端的同步,还有一个是高端的同步,高端的同步是同一产业,但是不同的区域发展同一产业的不同环节。如果是同一产业不同环节是很好的现象,是产业化一体化重要的标志。在这个产业相似度的情况有一个倒U型很明显的特点,中部和东部开始相同,发展了以后有一定的差异,最后是相似了,这个相似是产业在一体化。而上海市发展的是汽车的发动机,芜湖发展的是零部件,重庆可能就是组装,但都是汽车产业。这样的相似,产业内部的分工在一体化,东中部就面临这样一个趋势。还有一个就是要素的一体化。要素中最重要的是劳动力的要素,劳动力要素一体化最重要的也是用“一加定律”,就是工资,看这些区域的工资是不是在接近?我们注意到东部和中部劳动力工资,没有说特别接近,但是差异性在下降。还有就是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原因,一个是经济地理的和历史的原因,地理的原因就是资源环境的原因,就不展开说了,东部和中部适宜居住和适宜生产。

倪鹏飞: 从历史上看,我们专门找到了历史上人口的变迁的图,发现中国的经济重心或者人口经济活动的重心是从中部向东南逐渐转移的,殚智到近代的时候才开始到东南沿海地区,东南沿海地区才真正成为中心。建国以后,由于一些政治和军事上的考虑,又有一些新的变化。改革开放以后,东部的一些重点城市又成为一个中心,现在出现新的变化了,在转移了,就是东部和中部在逐渐的接近。这是用地均GDP衡量,这个图和美国的航空航天局公布的地图非常相近,东京110°区域东部和中部比较接近,我们还用了消费,我们认为消费比GDP会更准确一些,从这里看东部和中部的差距也在缩小。

最重要的原因,其实就是交通的原因。东中一体化最重要的是交通的原因,因为交通使得时间距离大大缩小,缩小到三倍,过去每小时100公里,现在高铁是300公里。这里也有一个时间变化,因为1990年以前,铁路交通支撑的是点线,高速公路支撑的是裙带,高铁支撑的是群网体系。东部地区几纵几横特别密集,再推上高速公路和高铁,应该说是东部地区已经是非常网络化的一个区域了。

为了体现时间距离的作用,我们还要感谢创琳教授,他的学生帮助指导的方法,高铁以后把中国的空间压缩,原来是以北京为中心,以上海为中心,用高铁的时间距离以后,压缩成这样的情况了。

倪鹏飞: 还有就是理论依据。之所以形成这样的情况,我总结了三大效应。一个是中心外围效应,大家非常明确,由于聚集力和扩张力的作用,在经济发展当中有一些是中心区和外围区,中心区随着发展可能扩展,外围区在减少。还有一个交通效应,一个可以把空间收缩,一个是点线效应,就是如果在这儿搞了一个交通线,线上或者离线最近的区域发展的就快一些。交通是一个网络话,交通是区域发展一体化或者均衡化更有利。还有一个就是断裂效应,在中心和边缘有一个断裂。尤其基于这个理论判断,我们认为,未来更长时间“胡焕庸线”会有可能突破,不是现实实证可以做出来的,只能用理论推演。

基于这些有一些战略建议,总体上是五大战略建议,我认为这对下一步中央在优化空间战略有意义。一是对中国经济空间作出重大调整,从四分区变成二分区。原来东北、西部、中部和东部改成东中自主发展区,东北、西北、西南是改成外围,实际上是政策扶持区。二是中国城市体系要做出重大调整,从原来两纵三横的战略变成“一团五线”,就是东中实行网络化城市化的布局,在外围地区,东北、西北、西南,我们要采取两个方面的布局,一个是线袋装布局,五条线。还有在线外的一些重要区域,涉及军事、政治安全的区域,还要继续发展,这个发展要点状发展。三是在自主发展区域里面,东中实现一体发展、群网发展,其实带动的效果不一样,但是实施的战略要依据发展的历史的条件,当前处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只有以点带面,局部发展比较好,也能够带动。当有一定的基础了,有交通条件了,以线带面,再好了,就是以网带面。中国这两大区域里面,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交通条件不一样、人口密度不一样、区位条件也不一样,所以应该采取不同的战略选择。

倪鹏飞: 东中一体扩大中心区,东北、西北、西南实行政策扶持区,由边缘上升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在这个区域里,我们有三个措施可以做:一是通过交通连起来,在线上可以互相分享外部经济。二是由于处在沿边地区,通过开放,这些地区不但不是后方,而且可以变成开放的前沿,这样也可以有一定聚集。三是一些不行的地方要有政策扶持。所以自主发展区里也不是完全都是市场来决定,可能也有一些比较贫困的地方需要政府扶持。但是总的来说,东部和东部地区放开让市场来做,就是自主发展区。西南、西北和东北这些区域,应该是政府和市场双作为的区域。所以,我们叫政策扶持区。还有许多的内容,因为时间关系就不展开说了,比如网络化我们强调加密中心网络、拓展网络,像长三角怎么做、京津冀怎么做、珠三角怎么做、长江经济带怎么做、成渝怎么做,都有一些具体的建议。东北怎么做、西北、正西、西南、沿海怎么做,都有一些建议。战略建议有五大方面,也是顺应发展的规律,政府在促进和优化中国空间结构过程中所做的一些战略选择和建议。

谢谢大家。

夏杰长: 接下来还有两位副主编要作解读和介绍,控制时间,每个人15分钟。首先请王雨飞汇报。

王雨飞: 大家好。我的报告主要是基于两大方面,一个是整个城市竞争力报告的理论与方法部分。还有就是今年研究发现,就是各个城市排名的比较。这是我们城市竞争力研究框架,当然包括综合经济竞争力和宜居、宜商竞争力和可持续竞争力三个方面。我们在城市综合经济里当中主要考量两个指标,一个是城市的经济增量,还有一个就是城市的综合效率。在主题环境当中,我们考虑的是两个指标,一个是宜居,就是城市的宜居环境和宜商环境,我们有六个指标:知识城市竞争力、和谐城市竞争力、生态城市竞争力、文化城市竞争力、全域城市竞争力和信息城市竞争力六大块。由于时间关系,这块我主要简要来给大家说一下。

王雨飞: 指标体系这个地方,我们在指标体系当中,综合经济竞争力主要考虑城市的短期经济发展情况,在宜居和宜商有15-20个指标,在可持续竞争力方面有六个分项,每一个分项也是10-15个指标构成。样本城市当中,在综合经济竞争力当中,全国294地级城市,包括内地的287个城市,以及香港和澳门,还有台湾的5个城市。在可持续竞争力、宜居、宜商竞争力当中,包括了港澳,但是不包括台湾地区。计算方法,今年的计算方法上与往年有一点不同,往年我们的计算主要是基于等权方法计算,今年采用主城分析法得到了权重,最后得到排名,我们用了等权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多次比对和验证,包括对一些有波动数据重新进行了校验。我们依据的数据主要是国家统计局和港澳台统计部门的数据。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跟大家强调一下,就是今年发布的《2014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具体的数据是2012天的数据。大家都知道,国家统计局公布城市数据的时候,是有一个滞后期,2013年数据在5月份由国家发布,我们在计算的时候,能够用到使用最新的数据就是2012年的。在可持续竞争当中因为我们指标比较复杂,多数的指标依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到2012年,但是有一些环境方面的衡量指标、文化方面衡量的指标是截止到2014年底。

王雨飞: 接下来公布一下今年城市竞争力报告第一张榜单,这是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前50名城市。因为这是我们的一个主要研究成果,所以请大家允许我用一点点时间从第一名到第五十名,我想逐一的宣读一下。

第一名深圳、第二名香港、第三名上海、第四名台北、第五名广州、第六名天津、第七名苏州、第八名北京、第九名澳门、第十名无锡。这是前十名的城中部地区市。

第十一名佛山、第十二名武汉、第十三名南京、第十四明东莞、第十五名成都、第十六名青岛、第十七名厦门、第十八名大连、第十九名郑州、第二十名长沙、第二十一名宁波、第二十二名杭州、第二十三名沈阳、第二十四名重庆、第二十五名常州,第二十六名台湾新北,第二十七名中山、二十八名南通、第二十九名唐山、第三十名济南、第三十一名烟台、第三十二名泉州、第三十三名西安、第三十四名淄博、第三十五名合肥、第三十六名徐州、第三十七名嘉兴,第三十八名镇江,第三十九名福州、第四十名长春、第四十一名扬州、第四十二名石家庄、第四十三名绍兴、第四十四名南昌、第四十五名泰州、第四十六名潍坊、第四十七名东营,第四十八名济宁、第四十九名大庆,第五十名温州。

这是中国最具综合经济竞争力的前五十名城市。

王雨飞: 回顾一下刚刚公布的前五十名城市当中的前十强,从区域分布来看港澳台地区占了三席,长三占了三席,珠三角占了两席,环渤海地区是两席,广大中西部地区没有一个城市进入综合竞争力十强之列。在中部地区排名最靠前的武汉市是列在第12位,西南地区排名最靠前的成都市列在第15位,东北地区大连是在第18位,西北地区西安列在第33位。这是我们综合经济竞争力的全国的一个分布的示意图。从这个图中,大家可以看出来主要的经济竞争力比较强的区域还是在沿海地区,从区域来看,港澳台地区和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这三个地区的整体水平是高于全国的均值水平的。

王雨飞: 第二张榜单,是中国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的比较,这里面我们也给出了前五十名的城市的名单,我还是用一点点时间逐一的宣读一下。

第一名香港,第二名上海,第三名北京,第四名澳门,第五名深圳,第六名广州,第七名杭州,第八名苏州,第九名南京,第十名厦门。

第十一名大连、第十二名宁波,第十三名东莞、第十四名天津、第十五名武汉,第十六名青岛,第十七名无锡、第十八名成都、第十九名沈阳,第二十名中山,第二十一名长沙、第二十二名珠海,第二十三名福州,第二十四名济南,第二十五名佛山、第二十六重庆、第二十七名西安、第二十八名烟台,第二十九名南昌、第二十名镇江,第三十一名常州,第三十二名合肥、第三十三名长春、第三十四名扬州,第三十五名惠州,第三十六名威海,第三十七名泉州、第三十八名南通、第三十九名嘉兴,第四十名绍兴,第四十一名海口,第四十二名温州、第四十三名哈尔滨,第四十四名郑州,第四十五名呼和浩特,第四十六名太原、第四十七名南宁,第四十八名舟山,第四十九名鄂尔多斯,第五十名黄山。

回顾一下十强分布,其中长三角地区占了四席,珠三角地区占了两席,港澳地区也是两席,因为我们的可持续竞争力当中不包括台湾,环渤海地区占了一席。

王雨飞: 大连是东北地区排名最靠前的城市,在第十一位,差一点点进入十强;中部地区是武汉市排在了第十五位;西南地区排名最靠前的还是成都,第十八位;西北地区排名最靠前的是西安,在第二十七位。这是可持续竞争力含有的示意分布图。其中,港澳地区、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高于全国的均值水平。这是我们把综合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竞争力的前十名单独拿出来做了一个比较,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在综合经济竞争力当中,天津和无锡这两个城市是进入了综合经济的十强,但是没有进入可持续竞争力的十强。所以,这样的城市还需要在可持续竞争力方面,就是从事长期发展方面下足功夫。在可持续竞争力方面,杭州、南京、厦门这三个城市可持续竞争力进出十强,但是综合经济竞争力没有进入十强,因为我们可持续竞争力主要衡量指标是长期发展的指标,这三个城市还是有比较大的潜力的。

王雨飞: 宜居城市竞争力,我主要是做一个总体情况的汇报。总体情况并不是特别乐观,2014年中国宜居城市总体偏低,而且超过一半的城市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今年跟往年不太一样,我们在宜居、宜商、城市竞争力和可持续竞争力方面,都逐一选取了关键指标进行了着重分析。在宜居城市竞争力方面,我们特意选取的是排水管道密度,考虑到很多城市都比较注重地面的环境情况,所以在对于地下的工程可能出现着很多的漏洞,所以我们特意选取了排水管道密度衡量宜居,重点剖析一下各个城市的情况。这个单项指标,就是排水管道密度排名前十名的城市依次是:香港、无锡、丽江、东莞、澳门、莆田、天津、常州、上海…这些地区是超过了全国的均值水平。在这个指标当中有一个发现,各个区域内部城市排水管道密度差距,东南地区还是最大的,西南、西北、中部、东北和环渤海地区是依次递减,港澳地区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异。

王雨飞: 宜商城市竞争力,总体情况超过一半的城市位于全国的运值以下,而且我们还做了连续三年宜商城市竞争力的对比进行了分析,发现很难出现收敛的特征。从雷达图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指标体系中,制度环境非常好,主体联系比较差,说明我们城市与外部经济交往程度还有待提升。指标当中我们选取的人均存款余额,单项指标说明来看,排名前十名的城市,就是人均存款余额排名前十名的城市依次:香港、深圳、北京、澳门、上海、东莞、广州、珠海、杭州和厦门。区域排名当中,港澳、东南、环渤海和西北地区都超过了全国的均值。这里面也有一个发现,这个是经济了推导和数据的证明,省域的人均存款余额均值越高,省级城市之间离散程度越低,两者呈现负相关的关系。这是我整体主要情况的汇报。

谢谢大家。

夏杰长: 接下来有请李超博士进行汇报。

李超: 刚才李扬院长讲过,我们媒体和社会大众可能对我们的排名是比较关心的,我们的学者、专家对排名背后的故事是比较关心的。王雨飞博士主要把排名的情况重点讲一下,我针对排名背后的故事和一些规律发现给大家汇报一下。

第一,拿近三年的数据库进行了纵向的比较。从2012年-2014年,拿近三年的数据进行比较的话,可以发现中国城的综合经济竞争力三年之内均值有一个大的提高,2012年0.088到2013年0.103,再到2014年0.112,在均值方面有一个大的提升,但是变异系数在2012年是1.131变成1.113,再就是1.066。从均值的增大和变异系数的缩小,我们发现一个规律,在近三年来,中国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总体水平有一个稳步的提升,但是城市间的差距在逐步的缩小。

第二,可持续竞争力呈现出区域类的现象。在近三年是先降后升,从2012年0.393降到2013年0.303,从2014年小幅回升到0.304,可持续竞争的均值情况是先降后升,但是城市之间可持续发展差距是在逐步的扩大。我们可以看一下,从2012年0.345到0.502,再到0.552,有一个比较大幅度的上升。这也是我们需要引起关注一个现象。另外,我们从空间分布规律也做了一个比较,把中国城市距离中国最近的港口的距离,距海的距离我们作为横轴,纵轴用综合经济竞争力做一个理合,可以发现新经济学“倒X”规律在我们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当中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距海距离在500公里是一个单调递减的规律,在500公里这个拐点到1000公里之内有一个小幅度回升,1000公里以上又出现单调递减的规律。这是我们综合经济竞争力空间分布规律状况。

李超: 再从可持续竞争力的空间分布可以看出,是呈现出一种正U型的规律,随着距海距离增加,是先递减后递增。第三个发现,中国特色的环境库兹涅兹曲线,我们经常提到这个库兹涅兹曲线,也是一个倒U型的规律,随着经济的增长,污染物是先增加后减少,但是我们用竞争力数据进一步得到一个发现,横轴是用综合的增量竞争力。在过去一年中,各个城市经济发展速度,比如北京增长7%或者8%,我们用北京GDP总量来乘以增速,可以得出一个综合的增量。过去一年中,中国城市发展的快慢程度跟环境质量有一个倒U型的规律,在综合增量比较低的城市上是这样,随着综合增量的增加也是先增加后减少的规律。

这说明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经济发展速度过快,或者过慢,环境质量改善程度都不是太高,所以适度发展对环境来说应该是一个最优的选择。第四个发现,前几天我们中心做了一个讨论会,针对中国城市转型发展,我们也有一些思考。在最近几年,因为面临三期叠加,经济增速是下滑的,但是从就业人数来看是逐步的提升,从2010年到2014年虽然经济增速在下滑,但是新增城镇就业人数是逆势上行。李克强总理有一句话,我们可以转述一下:“过去中国经济增长一个百分点大约带动一百万的就业,但是同样一个百分点,可以拉动130-150万人的就业水平。所以,虽然经济增速在下滑,但是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在逐步的增高,逐步的逆势上行。”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发现,内部的转型升级是在悄悄的进行,虽然我们对中国城市转型发展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我们从数据来看,倪老师总结深圳,叫轻舟已过万重山,有些率先转型的城市收到一些比较好的效果,同样用创新要素,相关系数在0.721,高度显著并且显著正相关。所以,我们创新要素对综合经济竞争力提升也是比较显著的,这是我们对中国城市目前转型发展利好的因素。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