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实录

发布时间: 2015-04-09 08:58:04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国新办  |  责任编辑: 王振红
关键词: 供销合作社 改革 供销 合作社
  • 邹天敬:

你说“先试点探路,后总结推广”,是过去30多年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也是这次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正如你刚才所说去年4月2号国务院批复同意河北、浙江、山东、广东开展综合改革试点之后,总社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我们建立了领导班子对口联系的机制,我是联系广东,李主任联系浙江,每个领导对口联系这样的机制。同时在启动的时候召开动员会,在推进的时候召开现场会,强化对这些试点工作的督促和指导。

四个试点省的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把供销社的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纳入到他们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框架当中统筹安排和部署,应该说抓得都很实,给予了很多支持。特别是一些没有列入试点的省,像云南、江苏、海南、辽宁、陕西,包括湖北,基本上东中西都涵盖了,这些非试点省也自我加压,主动作为,大胆探索,形成整体联动,共同推进的良好态势。

目前,一共有28个省、47个地级市、344个县开展了综合改革试点,远远超出了我们国务院批复四个试点省的范畴,从各项的试点举措来看,应该说各地因地制宜,也是各有侧重。像河北就突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密切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浙江是围绕推进供销合作、专业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山东是突出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广东是在密切层级联系,实现上下贯通上下功夫。在试点的层级上涉及到省市县乡各个层级,基本上是在四个层面共同的推进。

2015-04-03 16:12:33

  • 邹天敬:

在试点的内容上,试点涉及了基层社改造、联合社治理、社有企业改革、密切层级联系、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村合作金融等各个方面,既涵盖农村,也涉及城市供销社。在推进的方式上,有一些是在反复比较当中去筛选他们的试点方案,有的是在统筹考虑配套政策措施的基础上来谋划它的改革方向和实现的途径。有的是全面推进,有的是选择某一项去实现重点的突破。经过一年多各方面的努力,到现在正好一年,试点工作不仅形成了一些好的思路,也探索了一些好的办法,也形成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在一些重点的改革任务上也取得了一些实实在在的成效。

有一个数字,我们县及县以下的销售过去整个比重当中是比较低,有一度还出现下降的趋势,经过试点之后,体现到基层,得到了加强。销售额占县及县以下2013年是72.4%,去年已经上升到73%,这就是由过去占的比重在下降,呈现了一个显著的由降转升的趋势,说明供销社的基础得到了加强,改革取得了成效。这是刚才李主任介绍的,我们的重心还是加强基础,也为我们下一步的深化改革奠定了基础。

刚才提到综合改革这个《决定》出台了,如何处理全面综合改革和推进深化改革试点的两者的关系,我们还是坚持试点先行,这一点不管是贯彻落实这个《决定》,还是在推进全面综合改革当中,还是在继续推进的综合改革试点过程当中,试点先行都同样管用,同样有效。供销社是一个老系统、大系统,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各地的情况千差万别,体制结构运行各不相同。

2015-04-03 16:14:06

  • 邹天敬:

昨天《决定》出来之后,我在网上看一些跟帖,发现有一些基层同志还是看的很准,认为这个《决定》给基层留了很大的弹性。所以改革的任务艰巨也复杂,特别是各个地方供销社的发展水平很不一样,好的供销社真是很强,争着去,差的确实是也有空白,生存也很艰难,各种情况都有。所以随着改革不断深入,我们这次也是综合改革,也是因为我们的改革到了深水区,单项的改革必须过综合推进才能够实现突破,这样的难度也会不断加大,遇到的矛盾和问题肯定也越来越多。所以这次《决定》还是要保持弹性,给各地的探索留出空间。包括改革提出的举措,也不是我们供销社的最终选择或者唯一选择,它不是另起炉灶,但是要实现脱胎换骨难度也不小。所以我们更大的改革还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因此,我们在贯彻落实《决定》的时候,要求各地供销社既要树立攻坚克难的勇气,增强必胜的信心,既然到了攻坚阶段,就要敢于啃“硬骨头”,真正真抓实干,不断地探索,不折不扣的把《决定》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同时强调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试点先行,给基层更多的弹性和选择的空间,不搞“一刀切”,不强求一律,确保改革平稳有序的推进。

下一步包括综合改革的方案,包括四个试点省份的试点方案都要对照《决定》进行补充完善,充实试点的内容和改革的重点,确保正确的方向。即使是试点中取得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也不是急于在面上推开,如果说这些经验大家认识比较一致,可以在面上推开,如果认识不一致,那我们继续选择在更大地范围、更多的地方进行试点,总之要通过逐步的进行试点把握得很稳,再在面上推开,防止一哄而上。这也是中央和国务院在研究我们这个方案的时候反复强调的很重要的一点。谢谢。

2015-04-03 16:16:01

  • 中国经济时报社记者:

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个小案例,2013年的时候市场的菜花价格是1块多钱,快2块钱,到2014年的时候市场的价格是2毛钱。从农民的角度来说,因为我也是一个农村出来的,我们面临一个问题是土地流转,有农民承包,种一些特色的产品,像去年种辣椒赚钱了,种菜花的时候,市场价格相对2013年来说是2毛钱,甚至不到2毛钱,他们承包500亩地的人面临很大的生存困难。我想问一下在与供销社合作的时候,风险防控机制有没有?假如说在市场风云变幻的情况下,对农民的收益如何有一个保障?农民在响应政策的情况下,如何更好的支持他们,让他们有这种对于中国特色农业发展的积极性?谢谢。

2015-04-03 16:18:27

  • 李春生: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看来你对农村的基本情况还是很了解的。确实农村现在农民说心里话还不是很轻松。要说句很高的话来讲,就是农村决定着我们国家能不能整个实现小康。问题在什么地方?很重要的问题是农民的产品,它的附加值农民拿得太少。正如你说的,菜花1块钱一斤,附加值到哪儿去了?我们做过专门的调研和研究,关键是在流通环节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大家知道农业有规律性的特点,多了多了少了少了,多的时候压价,第二年、第三年周期又少了,这是市场过度调节的结果。其实真正有计划、按比例,或者现在搞市场经济,通过市场的这只手和政府的这只手起到调控作用,必须有一个市场的、服务的、经营的、主导的主体。如果是过度采取完全的市场调节就出现这种情况,农民的附加值拿不到。像土地流转,现在我们全国已经有3.8亿亩土地进行有效地流转,占整个耕地面积的22.8%的概念,现在还在流转。相当一部分流转是进入的工商资本,追求的是边际最大效应,问题还是不少的。供销社搞成什么样?我们研究之后,怎么提高农民的收益,我们采取了部分的托管和半托管,山东搞的典型,就是土地托管、半托管,土地还是农民的,不是流转,给了农民400块钱承包费,然后土地我来管,农民反过来作为雇工在我这儿来工作,那是很大的附加值完全被工商资本被老板拿走了,我们供销社不是这么做的,我们现在推广的是土地托管和半托管,什么概念?我会介绍一个案例。

2015-04-03 16:21:41

  • 李春生:

我去年专门到内蒙,是礼拜天去的,专门看了农资集团搞的“益生园”土地半托管的项目,内蒙大家都知道是半干旱地区,种玉米产量是不高的,这个团队有植保专家、种子专家、土壤专家、机械专家,保证农民一亩地现在1000斤的玉米产量,假如说,我给你保证1300斤,给你增加300斤到350斤,跟你签订合同,必须用我的种子和系列化服务。实际上亩成本增加50-80元,但增加的产量是300-350斤,去年大概1.06元的收购价,今年不知道有多少,增加300到350,甚至更高,保底是350,有的时候增加500斤的产量。植保、种子等等全部环节给你保证,达不到这个产量包赔。土地还是农民自己的,农民积极性非常高,组织各种专业合作社搞这个项目。然后生产的粮食给你销售。农民收入大大增加,附加值的效应基本上农民得到了。这是农作物。经济作物也可以这么搞。所以供销社搞这个东西,我们认为是符合现在农民需求的。我们现在大力推广这种模式,土地托管、半托管,包括经济作物、农作物,这可以解决农民得到附加值最高的问题,它是一种途径。

比如经济作物搞农超对接,直接搞专业合作社,把农民生产的蔬菜直接运到城里销售点来销售,降低流通环节的次数,增强流动的速率,也降低了成本,把收益尽量让给农民。供销社我们做的这些事情,跟一般的经济组织相比,确实有它自己独到的特点,这就是开始说的为农服务宗旨是我们一条红线,一条底线,为什么政府这么支持呢?也是这个原因,当然我们空间很大、潜力很大,不足还是有的。我们要继续努力。谢谢。

2015-04-03 16:23:28

  • 胡凯红:

今天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两位主任,谢谢各位。

2015-04-03 16:27:17

 

   上一页   1   2   3   4   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