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传统村落保护的问题,因为现在有很多旅游会打着传统村落开发这些文化,但是也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商业化过浓、商业化气息。比如前一段时间讨论比较热的关于凤凰古城的问题。我想问的是,在这些传统村落保护和开发方面,我们有怎样的措施,既保护它的传统文化特征,同时又能够做一些适当的开发?谢谢。
2014-10-28 10:07:16
你问这个问题是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我们对这个问题非常重视,在具体措施上要明确基本思路,传统村落保护同时也要合理的利用,要发展它的经济,因为很多传统村落是在比较偏僻的、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民要改善生活,提高生活水平,提高收入,这是一个非常迫切,也是一个主题。所以我们鼓励合理的利用和发展,但是一定要控制它的过度开发。具体我们有这样一些措施:首先,要求每一个村编制保护规划,这个规划必须要经过中央四个部局的审查,而且还要派专家现场检查。这个规划一项核心内容就是控制它的过度开发,我们条件是控制商业开发的面积和规模,同时也不允许把一条原来有老百姓生活的街区改造成商业街,更不允许把村民全都搬出来,成为博物馆式的开发行为。它符合这些条件我们才批准,中央财政才给予支持。同时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派专家进行监督和检查。再有,你提这个问题也是全世界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到现在全世界找到一个非常好的一种方法也很难说,关键是度的拿捏。所以我们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要研究开发掌握比较好的度,既有保护又让村民富起来的技术方法和发展模式。我们现在也在抓一些试点,有一些成功经验以后推广。但是目前我们国家突出问题是过度开发的问题,所以控制还是主题。
2014-10-28 10:07:50
请问赵司长,我们看到传统村落保护已经迫于眉睫,现在全国已经消失或者损坏的传统村落大概有没有一个统计?我们也注意到,因为现在很多农村居民都去城市打工了,农村的空心化现象比较严重,在传统村落保护过程中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谢谢。
2014-10-28 10:10:33
关于有多少传统村落消失,从政府这个层面上没有这个统计,因为这个事情比较难。首先,我们从2012年开始对传统村落进行全面调查,要说消失的话得有一个基数,比如以前有多少传统村落,这个基数不存在就很难说,但是你说的这个现象是存在的。一些村落消失是因为城市建设区的扩大和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不可避免的拆迁,还有一些消失可能是因为自然灾害,特别是像一些火灾等等,特别是有些西南地区传统建筑基本是木结构的,而且防火通道等等很不健全,火灾隐患极大,极个别是因为火灾消失的。我们这项保护工作启动以后,实际上对进一步的消失起着一个根本性的扭转作用,各地认识普遍提高,而且都加大保护,同时也不允许它搬迁和拆迁,而且防灾的措施也跟上了。数字虽然没有,但是我可以说传统村落消失的现象得到了控制。
2014-10-28 10:11:16
第二,你问空心化的问题,在传统村落里也是较多的一种现象。刚才我说了,我们很多传统村落是分布在我们国家贫困地区、山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山村里,老百姓为了致富,很多年轻人走出来了,这也是各个国家农村发展的一种普遍规律。从城镇化过程中村庄会分化,在交通比较发达、区位优势比较好的村庄可能会有不同的功能进来,然后村庄跟这些功能混合发展,这样是处于一种发展状态。还有一部分农业比较发达是维持平衡状态,再有比较偏僻的地方,尽管各国政府下很多努力来支持这种发展,但不可避免会出现人口逐步流失的现象。对这个现象我们怎么认识,怎么去对待,这点是非常清晰的,不能因为它空心了我们就说没有价值了,就把它拆掉或者搬出来,广泛意义上这种认识和做法是错误的,有不少地方提出这些问题。实际上空心还是有人居住的,可能这些人是老人,但是这些老人就是依靠着村周边的这些有限的生产资源,一亩三分地或者小片林子,通过自己的劳动维系自己的生活,同时这些老人不具备进城务工就业的本领。如果说一部分人走掉了还剩一部分在这个村庄里生存,我们一厢情愿地把他们搬出来的话,他们就失去了创造价值的能力。搬出来以后,对政府、对个人、对社会都是弊大于利。从各国的经验来看,一般采取的都是持续不断地加强对这部分群体的支持,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和一个文化传承的问题,也是地域社会传承的问题,不能断了这个根,这应该是政府应有的理念和做法。
2014-10-28 10:13:17
请问赵司长,请您具体介绍一下传统民居的调查情况,另外在传统民居保护方面,财政资金是否有投入,对民营资本进入这个领域有没有具体的政策支持?谢谢。
2014-10-28 10:15:39
我首先介绍一下传统民居调查情况。新华社记者问的问题也是我们今天发布内容的一个主要内容,刚才讲的都是传统村落。刚才倪司长还介绍了传统民居的调查情况,这本来是今天的一个重大新闻。这本资料是昨天刚刚出版的,叫《中国传统民居类型全集》,副标题是《中国传统民居首次全面调查成果》。我简单介绍一下这项工作和它的意义,这是去年年底我们组织全国建设系统和专家技术人员开展的一次对中国传统民居的全面调查,刚才倪司长也说了,我再强调一下,传统民居的意义非常大,它是一个最丰富的文化遗产的载体,我们讲衣食住行,食也好、住也好、行也好,这些载体都不如民居这个载体承载的文化成果丰富。它既承载着人们生存的智慧,也承载着建造的智慧,也承载着人们的审美理念和社会伦理等。它应该是人类各种基本生活工具当中文明成果最丰富、最集中的载体。对民居的研究,我们历史上,包括古代,我们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整理,中国人怎么营造生活的场所,我们自古以来没有进行过系统的调查和整理,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工作,也是一个社会工作。
2014-10-28 10:16:04
宋代曾经出版过一本《营造法式》,它是我们国家标准定额的鼻祖,但是它很有局限性,只是对大型建筑、宫殿、寺庙做了一些工法的记录,后来我们对中国人怎么搞建筑的基本上没有详细的调查和记载。另一方面,近代有很多建筑学的学者和专家非常喜爱传统民居的研究,花了毕生的精力,也做了很多成果,但是这些成果还是有局限性,因为他们是个人或者是学会、学校组织的。鉴于这个背景,我们是从国家层面上对全国各地的传统民居进行一次全面调查,目的就是要首先把握我们中国人是怎么营造我们生活场所的,做一个大调查、大整理、大记录,这项工作经过九个月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时间并不长,而且我们主要依靠的是地方的积极性,因为工作量巨大,要到现场去调查,要进入山村里调查,把所有传统民居类型找出来。全国建设系统人员不说了,技术人员就1200多名,这个册子后面还有参与人的名录。
2014-10-28 10: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