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伟:培养“融通中外”的高端翻译人才

发布时间: 2014-08-01 10:47:56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中国访谈  |  责任编辑: 王虔
关键词: 周明伟 融通中外 高端翻译人才 高端 翻译人才 翻译 人才
  • 周明伟:

第四,要研究特别是“中译外”翻译过程中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比如说刚才提到中国特色重要表达,比如说对中国的道路理论制度、中国的价值观念、中国文化和历史方面的一些特定表达的翻译,还有很多目前的字典解决不了的问题,目前语言翻译转换本身解决不了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历史文化传统,涉及到当前中国社会发展本身的一些特征、特质,涉及到我们对一些已有定义,但又需要赋予新定义和意思的需求。也包括要解决长期以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比如说诗词、中医中药、中国经典文化、文学作品中的一些翻译难点问题。这些都是我们需要着力加强研究的问题。

第五,借助翻译研究院集合小语种对外翻译的力量,特别是那些需求量很迫切,但关注度不一定高的小语种翻译力量(这里也是指“中译外”的翻译力量)。希望翻译研究院成为培养、用好小语种高端翻译人才的平台,集聚他们的力量解决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对小语种本身的需求。

第六,借助翻译研究院搭建一个高端的、具有国际水平的培训基地。因为有一个好的培训基地对于高端人才水平与能力的保持与提高是极其重要的,它既是一个培训基地,也应该是国内外高端翻译们一个共同交流、研究和探讨的平台。我们想每年通过一些机制化的方式,集聚国内外的高端“中译外”翻译人才,共同研究除了语言翻译问题之外的一些问题。比如说补充他们对中国在改革开放中的一些重大举措和重大成就的了解与认识,让这些高端翻译人才能够进一步深化他们“内知国情、外知世界”的水平。同时也要开拓一些新的方式,集聚社会上一些比较有影响力的高端翻译,使翻译研究院在提供培训的同时,能成为他们之间研讨交流“中译外”翻译经验与问题的一个平台。因为这些翻译高端人才也需要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最新成就,了解我们在文化发展、文化进步当中面临的问题,以及他们在解读翻译中国文化、中国时政当中面临的问题。能够让他们在语言翻译过程中,更深入地了解大的中国文化背景和社会政治发展背景,使得这些高端人才有一个既补充知识和能量的基地,也能够交流和研究的平台。

因此,总体上设想这个翻译研究院能够构建以上这六个业务板块,使它在整个文化“走出去”当中,特别是中译外的工作中发挥它的作用。

  • 中国网:

中国翻译研究院的成立是在国家发展的新时期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平台,这个学院成立以后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近期即将开始的工作有哪些?

  • 周明伟:

我们当然首先要构建翻译研究院的基本职能。我们要集聚目前有影响力、有经验的中外高端翻译专家,使他们成为我们翻译研究院各项事业板块的领军人物,并依靠他们做好研究院本身的规划,使得研究院的起步具备一个较高资质和必要的要素,配备好研究院建设上的基本需要,能够尽快地开展相关工作。

  • 中国网: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我国的对外传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种种原因,外部世界对于中国的误解和偏见还是大量存在的,在您看来,当前对外传播工作面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有那些呢?

  • 周明伟:

这是个比较大的问题,我觉得中国对外信息的传播,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能力,这些年有了巨大的发展,这是应该值得充分肯定的。也正是因为这种交流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国际社会对中国形象、对中国的了解越来越多、越来越充分。但一个客观的情况是目前主导对中国形象的舆论环境还不是我们所能左右的,我们的传播能力目前还是有限的,这既是西方主流媒体影响的存在,也在于我们本身的一个发展阶段。我们这个发展阶段既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各种矛盾、新老问题聚焦的过程,发展过程中本身有很多不完善、不平衡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在对外传播中面临的一个挑战。

单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关键环节之一——翻译环节来说,也存在着很多与事业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比如,现在总体翻译水平有提高,但就“中译外”和“外译中”来说,“外译中”的水平相对来说要更好一些,产量要高一些,总体市场和适应能力相对来说矛盾少一些,主要的差距是在“中译外”。“中译外”,首先难度不一样,生产周期不一样,它所需要的知识积累和跨文化能力往往是语言翻译背后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时候甚至超过对语言了解的本身,或者绝对不弱于语言本身。因此这方面实际的难度和水平有些还是有很大距离的。

  • 周明伟:

再者,因为目前在事业快速发展过程中,翻译界本身也存在着一些浮躁情况,很多粗制滥造的东西比比皆是,忙于应对产量上的一些需要,忽略基础性的一些研究和基本品质的把握。有些翻译中遇到的问题并不是单靠翻译能解决的,需要同中文原作者之间有效的沟通与合作。

从外语教学上来说,我觉得也还是有一些需要不断改进的地方。比如目前的外语教学依然存在着对翻译应用的教学实践重视不够。这使得外语教学的课时不少,但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不相符合的地方。从翻译人才的培养来说,一般性的人才已有大量增加,但主要是缺高端、大师级、能够定稿的人才。现在向世界说明中国、解读中国、展示中国的要求同以前是不一样的,它的深度、广度和受众需要的内容形式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现在我们所从事的翻译工作经常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过程,没有一个扎实的“内知国情、外知世界”的能力,扎实的中国文学、历史、哲学的社会背景,某些专业知识的积累,要胜任这个工作是不可能的。

因为这种种因素,大的舆论环境和我们事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结构性缺失,也包括语言、翻译不能解决的一些问题,使得目前国际传播能力还处在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有主观的问题,也有客观的问题。有些必须客观看目前对外传播的力量强弱和效果好坏的原因,不是说你能不能说、会不会翻译的问题。国际社会的舆论竞争过程中有方式方法、能力水平的问题,但也有它的政治属性和利益取向的问题,不管你翻得怎么样、不管你说得怎么样、不管你呈现得怎么样、不管你的事实如何,最后竞争、实际较量的焦点是实际的利益,是这些交流、交融、交锋背后的利益竞争。因此,他接受不接受你往往跟你的水平能力不一定直接有关系,它就是一个斗争,这是竞争和交锋,这也必须客观看。但应该有信心的是,随着我们事业的不断发展,随着国际传播能力不断地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和能力不断地提高,我们向世界说明中国过程中语言和跨文化能力不断地加强,我相信这个情况会越来越好。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