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解振华:
我就是代表团的团长。中国代表团将由各个部门的同事们组成,他们后天启程到德班参加预备会,到12月9日会议才能结束。关于中国二氧化碳的排放,国际社会一直在评论,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现在是第一大国,现在增幅也很高,中国应该积极采取措施,这些评论都是对的,中国现在温室气体排放量确实很大,而且增幅也很快,这是事实,我们也正在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减缓温室气体增长的速度,争取努力使二氧化碳排放峰值早一点出现。
2011-11-22 10:22:37
解振华:
从世界上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一些国家情况看,大体上都经历了倒U字型的情况,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的供给,温室气体的排放在增加,完成了工业化之后随着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二氧化碳排放量从峰值开始逐步下降,大体上都会有这样一种规律性的情况出现。中国现在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所以随着经济的增长,温室气体的排放现在正处在上升阶段。
2011-11-22 10:23:06
解振华:
从现在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和排放情况看,大体上都是在人均GDP四万美金左右的时候出现排放的峰值,然后开始下降。按照议定书的要求,是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在2012年之前绝对量减少5.2%左右。按照IPCC的要求,到2020年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25-40%。
2011-11-22 10:24:27
解振华:
现在之所以出现气候变化的问题,主要还是发达国家在他们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对这个问题没有认识,无约束的排放造成的。所以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要发挥自己的后发优势,我们不能够再走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所犯过的错误,所以我们要在发展的同时,也就是在增加排放的同时有效地控制增速,我们不会到人均GDP四万美金的时候再出现峰值,我想中国从“十五”、“十一五”、“十二五”都提出了节能、提高能效、发展可再生能源、增加森林碳汇等措施,目的就是来改变这种状况。
2011-11-22 10:26:04
解振华:
我们在人均GDP四千美金左右的时候就采取积极的措施,应该说还是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这一点国际社会给予了我们充分的肯定和评价。但是中国能源还是以煤为主,大体上占70%—80%,所以我们也在积极地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比如发展核电,中国现在在建的核电规模在世界上是第一位的,我们在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发展水电,水电的装机容量在世界上也是第一。我们在发展风电,风电现在在建规模是世界第二。
2011-11-22 10:27:57
解振华:
我们在积极发展光伏发电或者是利用太阳能来解决能源问题,生物质能方面,利用沼气等方面中国也走在世界前列。所以我们在积极努力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时间是长期的,但是我们的努力会继续下去。
2011-11-22 10:29:47
解振华:
我们非化石能源的比重由“十五”的7%左右达到“十一五”的8.3%,到“十二五”要达到11.4%,到2020年要达到15%,我们努力逐步增加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当中所占的比重。所以我们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就是想在中国经济增长的同时,希望早一点出现排放的峰值。谢谢。
2011-11-22 10:30:54
中央电视台记者:
我们知道,提出了节能减排目标之后,在各地已经开展了各种努力,但是遇到的困难也很多。不久前国务院刚刚审议通过了“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您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些工作方案中还有哪些重大的举措,通过哪些手段确保这些措施真正得到落实?谢谢。
2011-11-22 10:32:58
解振华:
刚才新华社的记者所问的低碳绿色发展的问题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的问题实际是一致的,主要还是通过几个措施:节能,提高能效,发展可再生能源,增加森林碳汇,实现我们所确定的目标。另外在行政上我们主要是通过责任制,对责任制的考核现在要建立一套相应的统计、监测、考核体系。
2011-11-22 10:33:56
解振华:
另外要建立配套的经济政策,在这个方案当中对价格、税收、金融和财政的激励性政策也都做了具体的规定,许多已经在执行了。在技术研发上搞一些示范项目,更主要的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确定了一些重点的工程,也正在实施。全民在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上也要有所改变,所有的这些都是为了实现“十二五”的节能减排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实现这个目标并不是轻而易举的,要经过非常艰苦的努力,付出相当大的代价,才能够实现这个目标。比如今年是“十二五”的第一年,第一季度单位GDP能耗只降低了0.8%,前三个季度为1.6%,距离今年要完成3%—3.5%的任务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所以国务院最近召开了全国的电视电话会议,进一步推动这项工作。我相信经过各方面的努力,这个目标到“十二五”末期还是能够完成的。
2011-11-22 10:3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