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第一幅图数据的传输
与过去的航天测控任务不同的是,嫦娥一号卫星在远距离发送数据的过程中,存在着信号在空间衰减大、信道余量较小、地面接收困难等难题。为确保探测数据的可靠接收,由我国专门研制了两座目前我国口径最大的分别安装在北京密云和云南昆明的50米和40米数据接收天线,具备了距离40万公里、码速率3Mbps的数据接收能力。CE-1卫星的科学探测数据就是由这两座接收天线负责接收的(图2)。
CE-1卫星探测数据的接收必须是卫星处于测控系统喀什站和青岛站的可跟踪和可控的可见弧段内以及进入地面应用系统密云50米数据接收站和昆明站40米天线数据接收站的可接收弧段内才能进行的,四站同时跟踪卫星信号。在喀什站、青岛站对卫星精确测控的辅助下,CCD立体相机拍摄获得的图像数据通过卫星上的有效载荷数据处理系统存储、编码,然后传送至卫星发射机,通过星上定向天线以固定频率向地球发送,北京密云地面站和昆明地面站同时接收下传数据,并通过专用的光纤通信网络实时传输到坐落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地面应用系统总部后,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与研究的。
图2北京密云和云南昆明数据接收地面站接收CE-1卫星下传数据示意图
三、第一幅图的处理与制作流程
CCD立体相机所拍摄的月面图像是以位流数据的形式传下来的,这些数据只有经过分析处理、制作成图后,一般公众才能看得懂。
1、单轨月面图像的制作处理流程
单轨月面图像的制作流程主要包括如下步骤:
1)利用原始数据,进行信道处理、提取CCD立体相机源包数据;
2)通过排序、去重复,形成CCD立体相机单次过境的最优源包数据,对优化后的源包数据进行解包;
3)进行物理量转换和格式重整处理,形成前视、正视和后视三条线阵的数据;
4)利用地面定标数据,消除CCD立体相机光、机、电等系统误差的影响,进行辐射定标处理得到的二维图像。
5)进行图像增强处理,去除噪声、对比度拉伸、亮度调整,最终形成二维平面图像。
2、19轨数据镶嵌处理流程
19轨数据镶嵌处理流程主要包括如下步骤:
1)图像的粗几何校正:在上述单轨月面图像的基础上,利用轨道和姿态数据,进行粗几何校正,得到19轨数据在月面上的大致位置。
2)图像的几何精纠正:从ClementineBaseMap分幅数据中找到相应位置的影像数据作为控制定位底图,对19轨数据分别进行几何精纠正;
3)图像的镶嵌和匀色:以饱和度、对比度、亮度较好的影像为标准,进行色调和对比度调整,将相邻两轨影像进行镶嵌。
4)19轨数据图像的镶嵌:由于第一幅图区域位于中高纬度区,相邻轨道数据重叠率较高,对于多次重叠的地区,选用图像质量相对较好的数据参与镶嵌,最终形成了第一幅月面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