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独立自主与高效经济是中国特色”
记者:世界上已经有过300多次空间交会对接,我国在这个领域起步晚,是否具备后发优势?
周建平:美国、俄罗斯都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进行了交会对接。从当时的技术水平来看,难度和风险非常大,俄罗斯当年搞交会对接的时候连计算机都没有,使用的是模拟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今天我们可以利用现代最新的技术、尤其是信息和电子技术方面的成果来做这件事,因此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打造更高效、更精确、更经济的系统。交会对接的原理并不难,工程实现却非常复杂。人类的科技成果可以借鉴,但技术是买不来的,所有技术和产品都必须由我们自己完全独立研发。
记者:独立自主是中国航天发展的重要原则。
周建平:对,中国航天一直是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发展,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技术体系和创新体系。有句话说“站在巨人肩膀上”,但仅仅站在人家肩膀上是不行的,还得有自己的肩膀、把自己的基础打牢。任何领域都是这样,引进是好事,但一定要消化、吸收、再创新、坚持自我发展,这样才能最终实现超越。
记者:同样是交会对接,我们的方案有哪些“中国特色”?
周建平:高效、经济是我们的特点。比如天宫一号,兼顾了空间实验室和交会对接的需求。我们本来设想先搞交会对接、再建空间实验室,后来经过反复论证,决定同时验证两项技术,不仅更经济,也能够提高验证效率、缩短研制进程。因此,天宫不仅是验证交会对接技术的平台,还是一个空间实验室,在轨运行期间将进行各种实验,可以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中国空间站将向全世界开放”
记者:您能描绘一下中国未来的空间站吗?
周建平:未来空间站由三个舱段组成,重量大概在60吨量级,加上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将达到80多吨。这个规模能够满足我国空间科学研究的急需。当然,我们的设计留有扩展余地,将来可以根据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增加舱段。
记者:中国发展空间站的内在需求是什么?
周建平:人类进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探索新的领域、开发新的资源,因此太空探索是人类发展欲望的体现,也是人类扩展生存疆域的需要。今天,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空间应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通信、气象、资源卫星。空间还有更多资源,比如微重力、高真空、高辐射,能够帮助我们获得新的知识、新的发现、新的产品,加深人类对我们所处宇宙和生命演进过程的了解。这就是我们发展空间站的需求和动力。
记者:在各国加大航天投入的情况下,太空竞赛会不会再次上演?
周建平:我想,当年美苏的太空竞赛不会再次发生,但世界各国在不同领域的竞争一直存在。本着和平利用太空的目标、为人类文明发展去竞争是好事,但我们坚决反对某些利用太空作为威胁手段的企图。我们对国际合作一直持非常积极的态度。一方面,我们通过开展载人航天活动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中国应有的贡献,另一方面,我们的航天活动欢迎其他国家参与,我们也愿意参加国际航天合作。
记者:中国未来空间站会向其他国家开放吗?
周建平:我们会向全世界开放空间站。中国的空间站不仅将给中国的科学家提供空间科学研究场所,也会通过各种国际合作为其他国家科学家提供平台。通过空间科学研究获得的新知识应该是人类共同的财富,让全世界都能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