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观察:核能真的那么可怕吗

2012年06月14日14:30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蓝鳍金枪鱼 物理化学作用 黄鳍金枪鱼 核能技术 科学成就

去除污染和防范监控依然艰巨 科学家将重新评估福岛核辐射影响

“核辐射之所以会对人体产生辐射损伤,一方面是因为射线照射产生热效应,导致热损伤;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损伤途径,是核辐射与人体作用时,通过辐射物理化学作用,损伤人体中的某些生物分子,使之失去生理活性,诱导相应的组织产生病变,导致人体调节机能的紊乱。”在福岛核电站发生泄露过后几天,核能专家、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徐超博士这样介绍核辐射伤害人体的机理。

现在,人们更多关心的是核辐射的“后续”问题:吃了“核污染”的食物对健康有什么影响?进入深海和土壤中的放射性物质会污染食物链吗?遭受核辐射会不会得癌症?

这过去的一年里,在以福岛为中心的宫城、枥木、茨城、千叶等县,先后在茶叶、淡水鱼、蘑菇、牛肉、大米甚至奶粉中发现了超过政府安全标准的放射性物质。对于食品中含有的放射性物质,日本政府大幅提高了安全标准,加强了检查监控体制,并一再强调目前的放射性物质量不会马上对人体产生危害。如何进行有效的去除污染和防范监控工作,对于日本来说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课题。

对于多少剂量的核辐射会对人造成伤害,国际上早已有了定论。在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联合国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发布了3次关于事故影响的评估报告,最后的一项是在2011年2月出台的。这份报告的主要结论包括以下内容:有充分的科学依据以及统计数据表明,100—200毫戈瑞辐射会使人患肿瘤或白血病;暴露在高辐射下,人的循环系统疾病患病概率会增高;大量的证据表明,暴露在辐射中会增加患白内障的风险等。根据调查,很多福岛居民体内累计核辐射水平的估算值为1毫希沃特左右。放射性污染环境危害方面的专家詹姆斯孔卡说,我们每天都沐浴在辐射之中,我们也知道低剂量的辐射乃至于几十倍于本底辐射的辐射量从来不会对任何人造成伤害,它也不会导致癌症。

值得高兴的是,最近有消息称,联合国将重新评估福岛核事故影响。联合国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由联合国21个成员国的科学家组成。近日,该委员会表示,希望找到日本福岛核辐射影响的初步研究结果。尽管如此,联合国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关于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及其影响的第一份报告最快也需要两年才能出炉。

专家观点

人类无法舍弃核 不驾驭才是真正的危险

最近,德国、瑞士公开表示将逐步放弃核能,日本也将对核能发展做部分调整。其实,在世界核电发展史上,“谈核色变”并非第一次,美国的三里岛核电站事故以及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也曾令核电发展迅速降温,但痛定思痛后,全球核电建设还是从减缓发展进入复苏阶段。

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乃彦介绍,核能不仅是一种环保、高效的能源,核电站技术的安全性也依然可靠。核电站有四道安全屏蔽。核燃料本身2800℃的高熔点就是一层天然的安全屏蔽,在其之外有一层优质锆合金核燃料包壳,再往外是防止燃料元件包壳破漏扩散的压力壳,最外面还有一个将反应堆、稳压罐、循环泵、蒸汽发生器都装入其中的“大容器”——安全壳。另外,福岛第一核电站的工作原理与中国不同。福岛核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备用的冷却水电源遭海啸破坏,反应堆无法冷却降温。“而目前在我国采用的第三代核能技术AP1000与EPR中,反应堆上方有一个无需外界电源的‘大水池’,它会在必要时为核反应堆冷却降温,避免事故发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在最近召开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 第128场报告会上称,“人类无法弃核”。杜祥琬分析,坚定核能发展战略基于三方面考虑。首先,发现和认识核能,是二十世纪人类最伟大的科学成就之一。“人类既然认识到核能的巨大潜力和价值,就不可能把它锁在抽屉里,关在笼子里,必然会努力去开发它、掌握它,使之成为人类的驯服工具。不驾驭核能才是真正的危险。”

其次,原理上核裂变能是可驾驭、可控制的,实践也已证明了这一可控性。2010年底全球共有441座运行的核裂变反应堆,总装机3.75亿千瓦,年发电量占全球电力的15%,30个拥有核电的国家累计已有1.4万堆年的运行经验,实践证明,裂变核电站是可以做到安全的,“但是并不是必然的安全,一定要非常小心地做好它,防止事故”。

   上一页   1   2   3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