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观察:核能真的那么可怕吗

2012年06月14日14:30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蓝鳍金枪鱼 物理化学作用 黄鳍金枪鱼 核能技术 科学成就

金枪鱼受到核辐射 但他们依然健康地活着

受到关注的蓝鳍金枪鱼生长速度缓慢且商业价值高,它们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数量已经大幅减少。“这些鱼在海啸后游经日本海岸外的污染水域时携带上了辐射,但没有被这些辐射伤害。”这项研究的主要作者丹尼尔说,事实上,这些鱼类受到了核辐射,但它们依然健康地活着。

丹尼尔的这项研究称,在福岛核事故之前的蓝鳍金枪鱼——它们是在福岛核事故之前从日本迁徙到加州的——与主要栖息在东太平洋的福岛核事故之后的黄鳍金枪鱼中没有测量到铯-134,而且只有背景水平的铯-137。据介绍,铯137和铯134两种同位素是核裂变的主要产物,往往集中在肌肉组织中。他们强调说,在2011年的蓝鳍金枪鱼中升高了的放射性不会威胁公共卫生,因为所报告的放射性铯水平比日本的安全极限低一个数量级以上,而且它提供的辐射剂量比天然存在于这种鱼体内的其他同位素更低,例如,钾-40,其在所有被测试的鱼体内都表现出了类似的水平。他们表示,这些发现揭示了一个可能有用的工具以追踪海洋物种的迁徙模式。

丹尼尔指出,在这些金枪鱼中发现的核辐射水平不会对人类造成危害。金枪鱼本身就带有一定剂量的自然辐射,而其携带的来自福岛的核辐射相比之下非常微量。“但人们往往谈辐射色变。而忘记关注‘量’。”他说。

对于“量”的问题,放射性污染环境危害方面的国际专家詹姆斯·孔卡在“福布斯”网站上撰文称: 340克的薯片每袋都含有3500微微居里的伽马射线,而我每年吃掉的薯片给我带来的辐射量相当于住在福岛周边大部分疏散区所接受的辐射剂量。但我并没有像福岛的老百姓一样从家中撤离。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量”扮演着微妙的角色。“量”的问题至关重要,成就毒药的是其剂量。凡事都有一个阈值。

孔卡的话和中科院院士、核物理学家王乃彦所说的如出一辙:“其实辐射无处不在,核电厂周围居民每年受到的辐射量,比坐一小时飞机受到的辐射要小得多。我们要掌握正确的辐射防护知识,而不是‘谈核色变’。”

核物质对海洋影响并非永久性 追踪海洋物种迁徙模式很重要

其实,核物质对海洋的影响并非永久性的,海水会在短时间内稀释放射性元素,而这些物质进入鱼类等海洋生物,并对其产生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根据不同元素的半衰期,影响时间会有所差别。根据东京电力公司的推算,去年4月福岛第一核电站共有940万亿贝克勒尔的放射性铯137流入太平洋,当时海水铯浓度曾一度比安全值高几百万倍,但很快被稀释,此后政府对福岛县境内34个港湾、渔场海水进行检测,几乎没有检出放射性铯。日本农水省水产厅曾在几年前开展过海水中含有污染物质与鱼类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例如鱼类体内积蓄的敌敌畏含量是海水的12000倍,水银则是360至600倍,铯则是5至100倍,而且即使鱼类体内积蓄了放射性铯,一般会在50天后达到半衰值。因此,事故发生后政府曾在玉筋鱼、银鱼等表层鱼类中检测到高浓度的铯,但今年4月的检测中则完全没有检出。

不同元素的半衰期不同,因此其对海洋及生物的影响也有所差别。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佛罗里达州大学化学海洋学家和环境放射性专家比尔·伯奈特表示:“在短期内,辐射将对海洋生物的生存产生不利影响,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好消息是,碘的半衰期只有8天。因此,如果能够遏制住放射性物质泄露,这只是一个短期问题。”

但是放射性物质会通过食物链的方式富集,影响更多生物。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川上创研究员研究发现,海水中的植物微生物吸收了海水中的铯,然后经过动物微生物、鱼虾等的食物链,进入人类食用的海产品中。美国科学家表示,如果海洋动物摄入受到照射的植物和小型猎物,海洋食物链将受到污染。科学家们并不清楚福岛附近海域中有哪些鱼类,他们会如何迁徙,因此,它们可能会游到数千公里之外。这样看来,追踪海洋物种是如何迁徙的十分必要。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