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国际十大科技新闻解读(组图)

2012年01月04日09:57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光子 氟碳化合物 开普勒 微观物理 木马 血液 交会对接 类地行星 测地线 中微子振荡

9.干细胞人造血首次输入人体作用等同于真正的血液

目前,有三拨科学家正在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研制人造血:一拨人研究氟碳化合物;另一拨人把目标瞄准人造血红蛋白;还有一拨人则专攻干细胞。

从本质上来说,前两者只能算是血液代用品,这是由于血液的成分太过复杂,开发出完全替代血液的物质难度极大,研究人员只能着眼于血液中最主要成分血红蛋白,制造能够模拟其功能的产品,让氧气在人体内循环,同时将二氧化碳带出体外。

氟碳化合物的携氧能力可达到真血的两倍,在临床上也得到了安全应用,但它缺乏(白细胞)对抗疾病以及(血小板)让血液凝结成块的能力。人造血红蛋白可从过期的捐献血液、牛的血液甚至植物和真菌中萃取,然后加以改良,但离开了红血球的保护环境,血红蛋白会产生自由基,损伤心脏和其他器官,早期实验就不乏多次导致患者死亡的教训,研究人员至今尚未掌握使血红蛋白的毒性尽可能减小的技巧。

而干细胞造血技术则是用人工的方式培养天然血液,在“鸡尾酒”混合生长因子的激发下,造血干细胞能够顺利地生长为红细胞。目前美国和英国都已经成功实现了干细胞向血液细胞的转化,但在人体试验方面,却被法国抢了先。他们从一位志愿者的骨髓中抽取出造血干细胞,培育成红细胞后注射回了捐献者体内,并取得了成功。这100亿个细胞(相当于2毫升血液)不仅正常存活,运送氧气的功能也不输真血。

不过,就此断言血荒终结的那一天可能马上就要来临了还为时尚早。干细胞人造血也秉承了天然血液的缺陷,那就是保存时间有限;而且本次实验中的输血量仅相当于一名普通病人每次输血量的1/200,这跟造血干细胞数量极少、分离纯化存在一定难度不无关系。在短时间内,三种人造血技术各有所长,无法偏废,而在临床上大规模应用人造血也非朝夕之事。

   上一页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