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按照目前的计划,嫦娥三号卫星上的着陆器将搭载7套科学仪器,而“中华牌”月球车上则安装有8套科学仪器。我国月球探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在昨日举行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107场主题报告会上以“中国嫦娥月球探测计划”为题发表演讲时透露,将于2013年发射的嫦娥三号卫星在进行最终软着陆时,将会在距月面100米处智能寻找最佳降落地点,并在距月面4米时关闭发动机直接掉在月亮上。
探月·动态
着陆器上
将安装天文望远镜
“嫦娥三号卫星仍然将在西昌发射,直接奔向月球。”据欧阳自远介绍,嫦娥三号卫星上的着陆器将搭载7套科学仪器,其中不仅有全景相机等多款相机,而且还将搭载一台天文望远镜,用来观测地球和其他天体,这在世界上也是首次,因为在月球上真空没有大气变化,天文望远镜可以看得更清楚。
月球车将是
我国最高智能仪器
“这个巡视探视器上,将安装测月雷达,观测月球地下100米左右的结构变化,这样我们可以一边走一边把月球‘切开’。”欧阳自远在介绍“中华牌”月球车情况时表示,它将是我国最高智能的仪器,全部是自动导航、自动拐弯、自动选择路线、自动爬坡、自动避出障碍,最后自动把数据传输给地球。“月球车的智能化非常高的,一共放了8套科学仪器。”
软着陆最后4米
将直接掉入月球
“嫦娥三号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如何落在月球上,必须是软着陆,不能硬撞,”欧阳自远说,在月球软着陆不能使用降落伞,因为月球是真空,只能是一边降落,一边用反推力,把速度降下来。届时,着陆器在大约距离月球15公里时,反推发动机就要点火工作;当降落在100米左右高度时,着陆器会智能地选一块比较平的地方,自动选择一块平整的地方降下去;直到降到离月亮4米高度时,则关闭发动机,因为喷射的发动机会把月层搅起来,着陆器掉落在月球上,也不会被砸坏。“这个将是我们中国人第一次到别的天体降落。”
原子能电池
将能工作三十年
“另外还有一个难题,过夜。”欧阳自远指出,由于月球的一个晚上相当于地球上半个月,必须有加温措施才能保证所有仪器不被冻坏,因为届时月球的温度只有零下180摄氏度,但晚上没有太阳,不可能由太阳能提供,所以必须要设计新的电池。“因此,我们正在做原子能电池,它可以连续工作30年。”
探月·进展
探月三期将实现采样返回地球
对于更远未来的探月三期月球采样返回任务,欧阳自远透露,届时将在月面上用着陆器挖掘周围土壤,用月球车跑到一些地方打钻、取样,然后把所有东西装回返回舱,最后自己发动发动机,离开月球表面,之后加速离开月球,进入地球大气层,飞回在地球上的指定地点打开降落伞,实现在地球的软着陆,全部都将是自动控制的。
探月三期将选择海南岛发射
“第三期要做好,又带来了一个问题,东西太多、太大、太重,怎么办呢?我们火箭不够,因此研制新的火箭,这个火箭现在已经在天津滨海区研制,长征五号。”欧阳自远表示,由于正在研制中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直径太大,无法用火车通过隧道,也无法使用高速公路来运输,因此只能使用海运,到我国正在海南岛建设的最现代化、最大的发射场去发射。
未来有望建立“月球基地”
欧阳自远在报告的最后满怀激情说,做完这三期无人月球探测,证明中国人第一能够到月球,第二能够降落在月球,第三还能安全返回地球。“把这三部分做完了以后我们要把中国宇航员送上月球,要实现载人奔月,甚至进一步建设月球基地,这是我们下一步的任务。”
“但是月球是不可改造的。”欧阳自远同时指出,月球是不适宜移民的,最好的改造对象是火星,完全可以改造形成另外一个地球,这是人类第二个栖息地,“我们中国很快也要去探测火星、金星和其他的小行星。”
探月·对话
欧阳自远昨答问学子
探月对国家有何回报
“一项科学工程责任不仅仅是推进科学进步、技术进步,对于经济发展、国民素质提高都应该发挥作用,你提的问题也是我们期待的”。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的最后一个提问环节中,欧阳自远院士在回答一位中科院研究生院学生提出的“探月工程预期将对我国经济实力有何回报”的提问时作出了这样的表述。
欧阳自远说,美国阿波罗计划投资256亿美元,约合2005年的1300亿美元,约有2万家企业、200多所大学近40万人参加,共产生了3000多种新技术,包括激光、通信、军事等各个领域阿波罗都涉及到了,引领了上世纪70年代20多年全部高新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一大批新的工业群体,最终美国人的投入产出比是1:14。
“人家的例子是非常明显推进了科学进步,建立了很多新学科。”欧阳自远透露,我国刚刚开始做这方面的预期,期望能推动我们技术的发展,我国目前大概也有几千家企业参与探月工程,“我们都是给他们出难题,要求这个方案能不能做出来?做出来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可以降低产品的成本,可以更多地占领市场,这是最实际的,也是我们最期望实现的。”欧阳自远最后坦诚地表示,“我们一定会逐渐积累,把所有的数据说得准确一点,现在对不起我说不清楚,也请你原谅!”
■文/本报记者 樊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