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在中国人飞向月球的路上,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
他是我国天体化学学科的开创者、月球探测计划的首席科学家,被誉为“嫦娥之父”;他从学地质学开始、到从事地下核爆研究,再到主持月球探测计划,几乎每一个研究领域,都切合国家时代所需……11月26日(周五)上午9点,我们将在科学会客厅,约会这位“嫦娥之父”,这是省科协和本报共同主办的第10期科学会客厅活动。
月球已是很老的老人了
“离开自己的摇篮,离开地球的束缚,我们第一步就是到月球上去。”欧阳自远说,人类现在对深空的探测最多的就是月球了,已达113次,“即便如此,人类对太阳系的了解还太少,月球和火星将是我们对太阳系探测的重点。”
作为“嫦娥之父”和中国探月工程的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眼中的月亮是啥样?
尽管没有登上过月球,但他天天通过仪器、数据、影像来与其“亲密接触”。他说,人们憧憬的月亮很美,但现实是,月球现在就像是“垂死的老人”。
人类争相探测的月球是将死的天体?没错!“31亿年前,月球还有很多岩浆活动,而现在,月球只是一块没有体温的大石头,绕着地球转。”
研究月球只为了解地球
人类为什么要对月球进行探测,研究月球是否更有利于人类了解地球?
欧阳自远曾用形象的比喻回答这个问题。他说,在整个太阳系行星家族中,地球好比是家中的“老三”,要对地球有更深入的了解,必须要把它跟其他兄弟姐妹进行对比,它们有哪些共性的遗传基因,地球有哪些独特特质,都需要对比才能得到。
欧阳自远说,月球上的物质有着距离现在40亿~31亿年前的“记忆”,而地球的“记忆”大概只能回溯到距今38亿年前,时间再久远的事情,对于地球来说,就已经是“空白”了。并且,“要在地球上找到一块30多亿年前的石头,太难了。”
不仅如此,月球本身所蕴含的资源也使它“很抢手”。欧阳自远透露,月亮上所蕴含的能源,理论上真的可以“用之不竭”。“一种叫氦-3的能源,从月壤捎回来8吨,就够咱中国人用上一年了。”
他表示,探月工程取名“嫦娥”,本身就体现着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科学与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他说:“‘嫦娥奔月’是中国人最熟悉的一个神话故事。这是一个久远的传说。嫦娥在上面寂寞了很多年,我们现在要想办法把她接下来。”
明年,去看看月球的内心
作为中国探月工程的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很自信,中国人在完成“绕、落、回”无人月球探测之后,完全有能力将人送上月球。“我们有能力把人送上月球。一个人重量不过100公斤,以目前的技术,再加100公斤打上去没有任何问题。从2004年中国的探月工程立项,到2007年嫦娥一号上天,仅仅花了14亿元,恰好是北京市修2公里地铁的钱。”
明年,“嫦娥三号”将在世界上首次实现“窥探”月球内部的工作。欧阳自远介绍,“嫦娥三号”上携带的月球车,底部还被安装了雷达装置。这个雷达装置,可以探测到距离月球表面几百米的深处,“月球车在行走的过程中,同时测月球内部的结构。”
他说,“嫦娥三号”将同时携带着陆器和月球车“奔月”,“着陆器和月球车搭配在一起工作,这在世界上还是首次。”
欧阳自远透露,明年我国还将发射“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而后年“神九”、“神十”都将发射升空。到2020年,中国则有望建立自己的中小型空间站。
“就像搭积木一样,一点点把空间站建立起来。”而一旦把积木搭建好,中国人不仅可以在太空种大蒜,还可以开发和建设太空旅馆。
“但无论是卫星还是载人航天,都没有离开地球,都是绕着地球转。”欧阳自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