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到达北极点,是象征一个国家极地考察实力的重要里程碑,无疑也是昨天凯旋的中国第4次北极考察队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成绩。“到达北极点,不是此行出发前就确定的‘死任务’。从科学考察的角度来说,北极点也绝不会是我们的终点。”考察队昨日对媒体介绍了北极点之行的详情。
想到北极点
考察队首席科学家余兴光告诉记者:“出发前,我们进行了详细的方案设计,但其中不包括在北极点开展大规模考察,我们的主要作业海区不在北极点附近。毕竟不可预知的外界因素太多了,能不能到北极点并不确定,当时的预备方案是到达北纬88度。但我们想去北极点的愿望非常强烈。”
据雪龙号船长沈权介绍,越过北纬85度以后,雪龙号开始了更周密的航线设计,既仔细观测海冰状况,又派遣直升飞机探路。“高纬度的海冰和低纬度的有很大不同,海冰个头大、强度也大。海冰间的水道是有的,但一个跨一个,不连贯,仍需要科考船破冰作业,难度不低。”最终,雪龙号克服重重困难,成功挺进至北纬88度24分,又随冰向前漂移,到达北纬88度26分。这个有利位置,为直升飞机着陆北极点创造了条件。
待了一小时
我国第4次北极考察队动用了2个架次的直升飞机,在北极点进行了1个小时的科学考察工作。那1个小时,可谓分秒必争。“我们当然想在北极点建立长期冰站,开展10天、15天甚至更长时间的作业,但是那里的环境太复杂多变了,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大家安全地回到雪龙号上。”余兴光坦言。
综合海冰融池、裂缝危险、雨雪雾、严寒、北极熊可能的干扰等种种不利因素,计算了直升飞机的油料、运送人数和停留时间和返航时的气象条件、冰情变化,考察队只能在北极点“速战速回”。“第二架次的作业更紧张,起大雾了,没有办法争取更多工作时间。”据余兴光介绍,考察队在北极点争分夺秒―――插国旗和队旗,打冰芯,取水样,放浮标……个别队员连拍一张照片留影的时间都没有挤出来。
难见北极熊
此次北极点之行,也让余兴光深感“北冰洋的海冰融化趋势快得惊人”。以往,用雪龙号这样破冰能力有限的科考船加上直升飞机,就能到达北极点,是难以想象的。而今,全球气候变化令北极海冰大量融化,国际上甚至已有科学家大胆预测,照此发展,不久的将来,用不着核动力破冰船,普通破冰船也有可能征服北极点了。
我国第4次北极科学考察,较前三次提前了10天出发。考察队在北冰洋高纬度地区见证了海冰的迅速融化状况:从北纬88度以北大范围区域,直到北极点,出现了大量的水塘、冰间水道,甚至比较开阔的水面。考察队组织了“谁第一个发现北极熊”的趣味活动,结果,仅在楚科奇海域,离雪龙号左舷不太远的地方,看到了正在吃海豹的北极熊。考察队在整个航程中几乎没有遇到北极熊的骚扰,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海冰消融的程度。
余兴光说,北极的快速变化对我国气候和环境的影响,将是我国北极考察的长期主题。作者:董纯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