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科考利器蛟龙号
“载人深潜器提供了有力手段,科学家因此可以身临其境在深海及其海底开展在水面科考船或实验室里没法做的各种科研工作。”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彭晓彤博士说。他曾两次乘坐美国“阿尔文号”(Alvin)深潜器下潜到东北太平洋洋中脊进行科学考察。
在他的同事中,有许多也乘坐过载人深潜器,但清一色都是“阿尔文号”。同济大学讲座教授丁抗博士,10年来17次担任美国“阿尔文号”深潜器的深潜科学家,上百次参与海底深潜作业的技术支持,是目前世界上有最多深潜记录的中国人。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周怀阳博士也多次乘坐“阿尔文号”深潜器展开研究。
据介绍,“蛟龙号”具有针对作业目标稳定的悬停定位能力,具有先进的水声通信和海底微地形地貌探测能力,可以高速传输图像和语音,探测海底的小目标。“蛟龙号”上还配备多种高性能作业工具,确保它在特殊的海洋环境或海底地质条件下完成保真取样和潜钻取芯等复杂任务。随着“蛟龙号”项目取得重大突破,我国的海洋科学家有望改坐“中国制造”。未来“蛟龙号”的使命包括运载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进入深海,在海山、洋脊、盆地和热液喷口等复杂海底有效执行各种科学考察,开展深海探矿、海底高精度地形测量、可疑物探测和捕获等工作,并将执行水下设备定点布放、海底电缆和管道检测以及其他深海探寻及打捞等各种复杂作业。
给海洋研究更大投入
“海底的每一块石头、每一团沉积物、每一处地形,在科学家眼里都仿佛万花筒。透过它们,可以还原从古至今的海洋环境特征以及不同时代深海生物群落演化进程。”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翦知湣教授说,海洋地质属基础科学研究,对人类开发利用海底资源、探究全球气候变化却有现实意义。
据介绍,如果没有封闭的压力控制保护系统,人类下潜的极限不过是水深30米。而如果“蛟龙号”最终实现它的深潜目标——下潜7000米,就能访问地球上99.8%的海洋底部以及更深的海沟。在7000米深度,深潜器承受的压力相当于700个大气压。
在目前世界各国已经研发成功的深潜器中,最有名且贡献最大的是美国的“阿尔文号”,服役40多年来,4000多次潜入海底,于1977年在东太平洋发现深海热液。它的最大下潜深度接近5000米,能在高低不平的海底移动自如。
“美国的载人深潜器技术从上世纪60年代起步,目前能下潜到4000-5000米,日本则已达到6500米的水平;我国进入新世纪后才开始重视载人深潜器技术,加大了研发投入,但可喜的是,我们和美、日等国在这一领域的技术差距正大幅缩短。”翦知湣教授感慨道:航空、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让人类对天空、太空的了解程度大大高于深海和海底,“如今,我国对海洋研究的投入还不足航空、航天的十分之一,其实海洋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一点不低于航空、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