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中国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于登云作题为“中国深空探测的现状和未来中国深空探测活动的展望”的主题报告。
首届世界月球会议将于5月31日在北京召开。来自世界各国航天局代表、航天企业决策者、国际月球探测项目专家将出席本次会议。会议将就科学与探索、生命科学、载人月球-火星探测、生命保障等议题进行研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中国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于登云作题为“中国深空探测的现状和未来中国深空探测活动的展望”的主题报告,全文如下:
尊敬的主席先生、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
很高兴有机会参加这次会议,就月球探测和深空探测技术与各国朋友进行广泛的交流与研讨。今天我报告的题目是“中国深空探测的现状与展望”。中国航天科技公司是中国航天科技工业的主导力量,其主要业务范围包括各类航天器和运载火箭的研制,以及相应的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在中国深空探测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未来将继续推动中国深空探测事业的发展。
首先,介绍中国的探月工程。中国的探月工程又称作“嫦娥工程”,规划为三期,简称为“绕落回”,计划在2020年前依次完成绕月探测、落月探测和无人采样返回。迄今为止,探月一期工程已经圆满完成,探月二期工程正在实施,探月三期工程正在论证。探月一期工程,又称绕月探测工程,工程系统组成包括“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和科学应用系统。其中“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和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并圆满完成了预定任务。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已经连续成功发射几十次,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金牌火箭。“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继承了三号和卫星等型号平台的技术和产品,从立项到首飞成功,用时仅33个月,对于高风险的星空探测领域而言,这样短的时间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少见的。“嫦娥一号”卫星的飞行过程大致是这样,运载火箭将卫星送入远地点约5万公里的超GTO轨道,随后卫星经多次变轨,将轨道周期顺序调整为两天。然后加速进入转移时间5天左右的环月轨道,到达后执行三次减速机动,实现月球捕获,同时将绕月轨道周期从12小时变为127分钟,进入任务轨道。探月一期工程自2004年2月正式启动,2007年10月24日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按零窗口准时发射,将“嫦娥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经过调向段和第二转移段的飞行,并完成进月捕获,进入环月使命轨道,开始为期一年的科学探测活动。2008年11月12日发布了中国第一幅全月球影像图,标志着探月一期工程圆满完成。此后“嫦娥一号”又完成了一系列在轨实验等一系列扩展任务。2009年3月1日在地面控制下准确转机到地面预定区域,“嫦娥一号”卫星携带了总重约140公斤各类科学探测载荷,包括成像相机、太阳风高能粒子探测器等等,“嫦娥一号”卫星绕月期间发回了超过1个GB的科学探测数据。科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分析研究,例如CCT相机光谱议和激光获取的三维页面图像,包括月球南北两极的三维图像,X的∑射阳光谱议获取的月球图等,此外还获取了月球白天亮温度和低能粒子探测器,获取了太阳能不同能级的流量数据,中国的科学家们正在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未来有望发布更多的科研成果。
下面介绍探月二期工程,探月二期工程将包含三次任务,分别是“嫦娥二号”卫星轨道探测任务和“嫦娥三号”、“嫦娥四号”探测器、“软着陆”与月面巡视探测任务。后来根据任务需要,改为探月二期工程的先导性,在“嫦娥一号”的基础上,“嫦娥二号”更换了部分科学探测载荷,并为后续任务的关键技术进行在轨验证,为“软着陆”和更远的深空探测活动奠定基础。“嫦娥三号”、“嫦娥四号”探测任务的主要目标是,通过研制月球“软着陆”探测器和月面巡视探测器,建立地面升空站,突破月球“软着陆”自动巡视勘察、深空测控通信等关键技术,形成月球“软着陆”探测的基本能力,并建立月球探测航天工程基本体系,形成重大项目实施的科学有效的功能方法,为后续功能服务。“嫦娥三号”、“嫦娥四号”的核心任务是实现月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其大致组成包括由着陆器和巡视器组成的探测器系统,发射场系统和地面应用系统,其中探测器系统又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运载火箭由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月球“软着陆”的飞行过程大致是这样,首先长征三号运载火箭直接将探测器送入第二转移轨道,在五天左右第二转移飞行过程中,要直行中途修正,到达地点时探测器首先减速进入环月软轨道,然后等待合适的时机先降轨,再执行动力下降。动力下降过程大致分为如下几个阶段,首先探测器依靠自身发动机,把相对月面的速度从每秒1.7公里降至零,然后把探测器调整为纵轴指向月面法相,再旋转一段时间,进行月面识别,最后缓速下降到一定高度,关闭发动机,在月球重力作用下自由降落,完成月面“软着陆”。针对着陆器需突破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动力下降的GNC,“软着陆”缓冲支架,便推力发动机和月面环境适用性等。针对突破月面感知、路径规划与控制,以及月面巡视地面遥操作等关键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