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美剧《别对我撒谎》中,主人公卡尔用令人惊异的方法轻松破案:没有逼供、没有物证,只是和爆炸案嫌疑人聊了会儿天,捕捉到了对方耸肩、吸鼻子等几个转瞬即逝的表情、动作,便以此为线索找出了爆炸物的安置点,让人目瞪口呆。
他凭什么线索破的案?答案很简单,微表情。语言可以修饰,表情可以伪装,但本能做出的微表情,必定是真实的。利用脸部细微表情动作分析被观察者的肢体语言和微表情,就能判断出对方语言背后的真正意思,推测出他是否撒谎。在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昨日心理学博士汪永光告诉记者,他花了几年时间研究微表情,“当然不为破案,但可以帮助精神疾病患者正确识别表情信息,做出正常反应,能融入社会与人正常交往。”
表情,70%由眼睛表达
汪博士打开电脑,记者看到屏幕上是一双双眼睛,但传达出的表情不尽相同。记者认出了几张高兴、愤怒的眼睛,又看到了林黛玉那双脉脉含情的大眼睛,这是忧郁。测试结果,仅凭一双眼睛,记者在34中表情中,答对了29个。而在汪博士的研究中,正常人能识别出30个左右,抑郁症患者平均只能识别出25个,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平均只会识别10个。
汪博士说,在与人交往中,有90%的非语言信息来自面部,眼、眉、嘴、鼻、面部肌肉的细微变化,都会表达不同的含义。而眼睛则集中了面部表情的大部分信息,从眼神中有时可以判断一个人是坦然还是心虚,是诚恳还是伪善:正眼视人,显得坦诚;躲避视线,显得心虚;乜斜着眼,显得轻佻。眼睛的瞳孔可以反映人的心理变化:当人看到有趣的或者心中喜爱的东西时,瞳孔就会扩大;而看到不喜欢的或者厌恶的东西,瞳孔就会缩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