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凌晨,嫦娥一号卫星所携带的有效载荷之一 ——激光高度计已经顺利启动。《科学时报》记者从参与该项目的核心科学家处获悉,该仪器目前运转一切正常。
“星载激光高度计”,科学家们将之亲切地称为“太空激光眼”。随着此次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的发射成功,中国版的“激光眼”也首次抵达太空。
作为嫦娥一号卫星所携带的八大科学探测有效载荷之一,中国版的太空激光眼肩负着哪些重要使命?世界其他国家在这方面的进展如何?带着这些问题,《科学时报》记者采访了嫦娥一号卫星有效载荷激光高度计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舒嵘。
“有压力的任务”
见过舒嵘的人,都会为这位副主任设计师如此年轻而感到诧异。不过,这一点,倒与嫦娥一号激光高度计的年龄十分相似。
“我们刚接到激光高度计的任务时,离安装到嫦娥一号卫星上只有两年半时间了。”舒嵘告诉《科学时报》记者:“当时我们觉得压力很大。”
据舒嵘介绍,激光高度计技术从本质上来说是从激光测距中演化而来的,其原理是通过测量以光速往返于卫星到照射表面激光脉冲的穿行时间,来获得卫星到照射表面的距离。因为具有很高的精确度和分辨率,以及很小的激光脚印,激光高度计被广泛应用于深空探测、地球遥感等领域。
然而,对中国来说,这项已在地面上相当成熟的技术并没有进入太空的先例,承担嫦娥一号卫星激光高度计研制工作的科学家们自然也无法获得可资借鉴的经验。此外,因为难以解决太空寿命的问题,星载激光高度计的研制即便在国外失败率也很高,这同样给中国的科研工作者敲响了警钟。
据介绍,嫦娥一号卫星的工作阶段分为发射轨道阶段、转移轨道阶段和环月轨道阶段。激光高度计在进入环月轨道阶段之前不工作,在进入环月阶段之后,不论月球表面是白天或黑夜,也不论卫星处于正飞或侧飞状态,激光高度计都要长期开机工作。因此,星载激光高度计的设计不仅要注重参数指标的实现,也要努力提高其工作稳定性和持久性。
“我们的关键工作主要包括3个方面:其一是要研发出长寿命的激光器,其二是要设计出低灵敏度的回波接收电路,还有就是要解决收发同轴、温控等系统问题。”当问及此次激光高度计研制面临的主要挑战时,舒嵘言简意赅地作了回答。
与此次嫦娥一号卫星所携带的其他有效载荷相比,激光高度计的不同之处在于,由卫星发向照射表面的激光脉冲和返回到卫星的激光脉冲要在同一路径上,否则就无法准确测量出卫星与照射表面之间距离的长短。为此,设计人员曾多次对该仪器200公里测距的能力和同轴性进行了测试,以保证其能顺利完成科学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