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奥运冠军来了!17岁小将龙清泉勇夺北京奥运会男子56公斤级举重冠军,男子双人10米跳台金牌得主 “月亮组合”中林跃刚满17岁,“90后”美少女王鑫、陈若琳女子双人10米跳台决赛中折桂、女子体操团体冠军成员中不少也是“90后小丫”……90后的娃娃冠军正掀起北京奥运会的青春风暴。
这群奥运会上最年轻、最耀眼的明星,成为申城大中小学生的 “新偶像”,不仅如此,90后冠军的成长经历与家庭教育也成为父母、老师们热议的话题。开学后,申城各中小学也将陆续开展有关奥运精神的主题教育。
【冠军故事】
关键词一:懂事+坚韧
林跃
90后冠军大多来自并不富裕的普通家庭,他们身上还有一个共同点是年少懂事。
林跃到北京10年,回家次数总共不到5回,性格沉稳内向的他想家的时候也会抱着电话难过,偶尔也会出现打退堂鼓的念头,但在教练的引导下,尤其想到母亲下岗,父亲卖掉房子支持他跳水,很快又打起精神走上跳台,这对少年运动员来说有点残酷,但也是赢得金牌必须面对的挑战。
龙清泉9岁就被选入体校,离开父母独立生活,除了训练还要解决自己的生活起居、内务整理。每年只有过年才能回家见父母,这种分离之苦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承受的,龙清泉的父母也常常心疼儿子,看到他手上的老茧厚到连拳头都捏不住,问他苦不苦,龙清泉笑笑回答 “不苦”。龙清泉的生活费是最低标准的180元,另加每天只有1元的零用钱。他主动打扫训练场馆,把观众扔下的饮用水瓶收集起来当废品卖。有时,龙清泉把捡废旧范围扩大到校外,得到了一点收入补贴开支缺口。
跳水冠军陈若琳,在其6岁时,就为了比赛而甘愿忍受 “正骨”之痛。那时距离比赛不到一个月,因骨折,陈若琳的胳臂仍伸不直,但她执意要参赛,毅然接受教练的“正骨”。教练让她把手臂放在平衡木上,然后拿了个板凳,压在胳臂上。小琳琳的惨叫声让在场的父亲眼泪刷刷直下,但是琳琳却嘱咐爸爸,千万不要告诉爷爷奶奶。
在教练的口中,90后体操运动员李珊珊最大的优势就是刻苦。一次训练中,珊珊忽然手一滑,“梆”的一声,处于腾空状态的李珊珊头朝下直着往马后面栽了过去。教练拼命地跑了过去,但她们看见李珊珊自己爬了起来,笑着摇头:“没事儿,我没事儿……”她又重新回到了跳马跑道上,准备下一次试跳。
王鑫来自下岗工人的家庭,全家住在只有24平方米的房子里,房子中间隔了一层暗楼。由于企业不景气,父母下岗后只能在夜市摆地摊。但王鑫从小就非常懂事,从来不会乱花钱,穿的都是旧衣裳。不止如此,小王鑫每次从少儿体校放假回家,都会跟着爸妈一起摆摊,帮这帮那,一副小当家的模样。
关键词二:家庭支持
龙清泉
90后奥运冠军的成功之路是坎坷的,这其中,父母、教练不仅在精神上给予了冠军们最大的支持,在物质上也是无条件的倾囊而出。
龙清泉父母都在外打工,为了给儿子打气专门返乡看奥运,他们曾经因为凑不足生活费而考虑过放弃供儿子学习举重,但后来还是坚持下来了,龙清泉的父亲说:“从小,他就有个理想,就是参加奥运会”。
林跃是潮州人,他4岁就开始进行跳水训练,但贫穷的家境使林跃父母很难承担孩子练跳水的费用。林跃的父亲林耀泉说,“当时林跃母亲下岗,为了供孩子跳水,我们只能卖掉了房子。”
李珊珊在武汉体院的体操班学习时由于父母双下岗,根本不可能负担她练体操的费用。为了让李珊珊坚持下去,武汉体院教练组决定资助她继续在体院练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