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进入手语时代
2008年深秋,以米娜命名的餐厅开业了,从此,他们的生活有了两条主线,经营餐厅和拍摄纪录片。苏青说,以前他和妻子各有职业,业余时间花在记录片上,而那样的生活是紧张的。 “我想找到一种自由的方式,一方面能做自己喜欢的记录片,继续关注聋哑人,同时带给他们一些帮助,另一方面生活也得到保障。”
苏青的妻子米娜成长在一个文艺家庭,父母从事导演,演员工作,从小到大可谓顺风顺水,到北京后,曾先后在北京歌舞团担任舞美及一家拍卖公司做红酒拍卖。嫁给苏青,不仅让她结识了这个特殊的群体,也让她的人生观有了不同认识。 2008年招收聋哑人开餐馆在北京还是第一家,前景如何谁也不能预料。“是苏青的执着影响了我,当时,我们看不到未来的可能性,事实上,餐厅的前 2年一直在亏损,而我们在坚持,” 米娜说道:“没办法,纪录片带到我的生活里来了。” 现在的米娜除经营餐厅外,也投身到记录片拍摄中。
可以想象,聋哑人做餐饮业的服务是多么的不容易。首先要克服的就是他们自己的心里障碍,听不到客人召唤,听不懂客人所说,他们常常感到自己受到了伤害,而客人有时也会觉得交流起来真麻烦。最初,苏青夫妇天天守在餐厅,向每个客人解释,告诉他们这里有聋人服务员,不要紧张,他们很友好,点菜可以在菜谱上指出来,他们会记下来的。客人的反应也不一样,有的淡然理解,有的紧张到说英语,不知该怎样交流,还有的觉得挺麻烦直嚷着说找个能听见的。。。。。。
为了改变这种状态,苏青夫妇想了很多办法。他们印制了教日常手语的小册子发给客人,每当周末客人很多时,还会组织 10分钟的手语课。对服务员,苏青常说:“听不见声音不是你们的错,但是应该想办法用其他的方法和别人交流,微笑就是最好的交流方式。”
自信的微笑
4年过去了,很多客人都说,在这些聋哑服务员身上,能看到清澈与自信的眼神,她们的嘴角时常挂的是幸福的微笑。这里的服务员百分之八十都是有听觉障碍的人,有出演过《千手观音》的舞蹈演员,有在找工作中屡次碰壁的大学生,也有没怎么念过书的普通人,她们以独特的热情招待客人,语言的缺失并没有成为与客人的沟通的障碍,相反客人对于她们的服务都报以相当的满意和尊重。
店长陈芳芳是一位美丽聪慧的聋哑姑娘,曾经在江西省艺术团参演过《千手观音》,也是苏青纪录片《手语时代》的主人公。她用手语告诉记者,餐厅中 11位聋人服务员中有一半可以和顾客正常交流,有的能看懂简单的唇语,有的手语不方便时会用文字,没有上过学的要从认菜名开始学习认字。“很多客人对学些简单的手语感兴趣,如谢谢,对不起,用的最多的是谢谢,当他们用手语表达这个意思时,我们觉得这是对我们的尊重,”芳芳这样告诉记者。
今年22岁的叶晓玲来自江西永修农村,这个先天性聋哑的姑娘错过了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虽然在 14岁时才有机会同比她小7、8岁的孩子们一起念了4年书,遇事反应仍然不够快。 2009年,晓玲经人介绍到餐厅工作,她的到来给大家带来了一场虚惊。
晓玲初次坐火车到北京,一句“我在火车下”的短信着实让接站的人冒了一身冷汗,难道没到站就下车了?员工赶紧联系苏青,凭着多年的经验,苏青猜测,这是晓玲语言运用能力不行,她一定还在车上。结果真是如此, “手语通常是倒装句,写起来是颠倒的,而晓玲念书少,表达不清楚,所以会有误解,”苏青解释说。来京后,晓玲每天比别人多了一项写日记的工作,而苏青也多了一项改日记的任务。
通过日记,晓玲不仅认识了更多的字,点菜时能同客人用文字交流,还通过客人的眼神了解他们的需求,锻炼了自己观察能力,反应能力。现在的晓玲脸上总是挂着自信、甜美的微笑。
“来这儿工作后我的生活有了很大变化,会写字,能交流,还买了手机和电脑。”晓玲兴奋地‘告诉记者’。晓玲最喜欢的是下班后的总结会,他们在各自的宿舍通过 QQ群发言,在店长总结一天的工作并分配第二天的任务后,女孩子们聊天开玩笑的时间到了。。。。。。“这也是提高我们表达能力的一种方式吧,我可是写得越来越好。”
因为哥哥的原因,苏青对聋哑人有着很深的感情,经过了拍片、特别又有了经营餐厅的经历,他对聋哑人的感情却变得“淡”了:“原来和他们接触,总觉得我们是不一样的人。这几年相处下来,我感觉不到这种区别了。对于这个群体,我用自己的方式呼吁社会给予更多关爱和耐心,哪怕不会手语,也要报以一个微笑,一个给予正常人的眼光,但同时也希望他们能像芳芳、晓玲那样勇敢、阳光地走向社会。”
“也许有一天,找到了结婚对象后会离开这里,但现在我工作的很开心,也享受这儿的生活,就像家一样” ,晓玲用手语说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