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猎杀能否带来保护?
利用市场经济手段保护野生动物引发争议
得知相关消息,一直关注野生动物保护的北京市民高先生表示难以接受。“我们国家搞了几十年野生动物保护,在社会上也开展了大量宣传工作。如果你在课堂上告诉小学生,现在猎杀野生动物是为了保护他们,这种逻辑讲得通吗?况且还让外国人来猎杀,在情感上就接受不了。”
“如果少量猎杀野生动物做标本,有利于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没必要过于敏感和担忧。”山东泰安市民张先生表示,只要不是为了获取皮毛和食用而大量猎杀,并不违背野生动物保护的目的。
大兴安岭林区一位农场职工表示,现在有些野生动物数量增长太快,如果不加以控制,人和动物的矛盾可能就难以解决。“城里人不知道,林子里的‘黑瞎子’经常下山抱羊,成群的野猪出来拱吃庄稼,打了犯法、不打就遭受损失,相关部门给的补偿远远不够。”
实际上,通过收费方式限量猎捕野生动物,在国际上也饱受争议。以美国为例,近年来,当地狩猎旅游已发展成一个巨大的产业,每年参与人员高达上千万,猎杀动物30多万只,消费金额达200多亿美元。但一些公众及动物保护组织也在不断抗议,反对将受保护的野生动物当成一种资源来利用,认为这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在我国,乱捕滥杀野生动物,遭到专家一致反对。但对于“特需猎捕”,不少专家持赞成态度。
“实际上,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允许国内外猎手,在不影响野生动物种群稳定、有利于促进野生动物保护的情况下,对野生动物进行少量猎捕。采集野生动物标本,自然也是合法的。”毕雁英表示,通过猎捕少量野生动物,将获得的资金反哺于大量的野生动物保护,是一种可持续的野生动物保护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