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头挑夫调查:男子挑砖19年 怕别人看不起

2011年07月13日11:03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码头 挑夫 挑砖 男子 帮 湖南帮 关内 家 一夜暴富 旅游

2011年6月,三围码头

2009年,西乡码头

周光福在深圳的码头上挑了19年砖。1992年,小平南巡,深圳加速,他28岁,开始挑砖。

如今,他已47岁,仍在深圳挑砖。

19年来,他挑的砖超过5000万块,几乎相当于1500节火车车皮满载的重量。

挑这么多砖,他至少走了15万公里路,相当于绕着地球赤道走了近4圈。

在深圳的码头上,像他这样的挑夫还很多,最高峰时有上千人。即使现在,仍有四五百人在日复一日挑砖。

毫不夸张地说,深圳的大小建筑,相当一部分是由码头挑夫的肩头“挑”出来的。

盖楼的砖都是我们挑的,可是这里不属于我们

三围码头在深圳西北角,位于宝安区。这里已是城市的边缘,不远处就是珠江入海口。往东南走10多公里,才能进入深圳特区,即所谓的“关内”。

即便到了三围村街道上,这里的人大多也不知道,在本村附近还有一个码头。只有在最熟悉地形的电动车车主的带领下,才能找到这个不知名的码头。

一条土路伸进去,码头出现在眼前。这里狼藉一片:泥泞的土路,满地的垃圾,刺鼻的气味,生锈的铁皮房,光膀子的汉子,一切都与深圳这个繁华的城市格格不入。

黑漆漆的水道中,泊着几条船。其中一条船上装满灰色的砖,20多个挑夫正在从船上往岸上挑砖。

挑夫们讲,在宝安的福永码头、新和码头、虾山涌码头等四五处,都有像他们一样的挑夫。货船从中山、东莞等地,将砖和水泥运到深圳的码头,挑夫挑下来,再由汽车运到市内各个建筑工地。

实际上,宝安区是深圳最重要的建材集散地。有人统计过,2008年,宝安区码头的建材货物吞吐量达到1600万吨,占深圳全市供应量的80%以上。

周光福就在三围码头上干活。他右手拿着一个铁夹子,麻利地夹起4块砖,放在自制的竹架中。很快,两个竹架中放了40块砖。接着,他把一米长的扁担搭在后脖子上,一弯腰,两腿一用力,100多斤重的砖块就离地而起。

连接船与岸的木板10多米长,颤悠悠的。他一溜小跑冲过木板,麻利地将砖垒起来,又飞跑回船上。挑一趟砖,大概需要两分钟。就在这“方寸之间”,多年下来,周光福挑了5000万块砖,走了15万公里路。

太阳已经开始烤炙大地。这是6月27日,一早刚下过雨,水汽一蒸腾,潮热熏人。在太阳下站上几分钟,裸露的皮肤就会感到火辣辣地疼。挑砖的人更是辛苦,一会儿工夫,全身就湿透了,像从水里捞出来。

像这样高强度的活儿,周光福一干就是19年。从1992年起,这个湖南安仁县人就在深圳“挑码头”。

那年春天,邓小平寄望深圳“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要敢试敢闯”,“你们要搞快一点”。南巡之后,深圳一度人头攒动,各路人纷纷到这里淘金。

高中毕业生周光福也看准了这个机会。当时他在珠海打工。一天晚上,他偶然在收音机中听到有关深圳的一则消息,便萌生了到深圳的念头。

“具体什么消息记不清楚了。反正那天晚上,我们几个老乡都很兴奋,信誓旦旦地要到深圳去闯一闯。”周光福回忆说。

次日,他们开始联系在深圳的安仁老乡。几天之后,他们来到深圳西乡码头。这个码头距三围码头不远,已有800年历史,早先是深圳西部最大的石材集散地。前年,西乡码头整治,周光福他们才搬到三围码头。

当这个满怀期待的湖南人出现在西乡码头时,眼前所见完全颠覆了他对深圳的想象。

那会儿,西乡码头周围“到处是农田、水塘和滩涂”。除了西乡镇中心有几条硬化过的路面外,“其余的都是土路”。

镇里没几栋高楼,最高的“不过七八层”。交通也不方便,打一个电话要走半个多小时。

不过周光福并不后悔。“大家都说深圳能淘到金,我们也一定有机会。”他安慰自己和老乡。

许多年过去了,周光福并没有淘到金。他和自己的许多老乡一样,只能干着单调重复的挑砖活儿。

一块、两块、三块……5000万块,他还一直在挑。来深圳后,《春天的故事》他听了很多遍,可是他觉得“我的春天没有故事”。

这些砖,被砌进一栋栋高楼大厦。穿西装打领带的人们频繁在这些楼宇间出入。而周光福,来深圳19年,只是前几年不要边防证了,他才跟着拉砖的车进过一次关内。那一次,大伙儿轮流去卸砖,基本上轮了个遍。很多挑夫和他一样,都是第一次去关内。

汽车一路直奔深圳著名景点“世界之窗”。一路上,他看到的尽是高楼、拥挤的车流。这时他才见识到这座城市的繁华。

卸完砖,汽车立即返回码头,他还没来得及看看“世界之窗”是什么样时,“旅游”就结束了。

当时他没有手机,更没有相机。他直到现在还在遗憾,当时没留个影,好给自己的老父亲看看。

后来,他不再给汽车装砖,因为“腰吃不消”,于是也就没再进过关内。

近些年西乡镇变化也很大。水塘被填平了,庄稼地不见了,荒滩上也盖起大楼。偶尔,当周光福到镇里买东西的时候,他会感叹:“盖楼的砖都是我们挑的,可是这里不属于我们。”

上过高中的他始终记得课本里一首古诗。“有一首叫《陶者》的诗你记得吗?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我们就和陶者一样。”

这里每一个人都想改变生活,可谁也没有能力改变

一口气挑了十多趟砖,周光福来到一个阴凉地儿。他顺手从砖垛上抽了几块砖放到地上,一屁股坐下,拿起旁边摆着的矿泉水,“咕咚咕咚”往嘴里灌。

一瓶水有两升,周光福一股脑儿灌到肚子里一半。“要是干活,一天至少要喝6瓶这样的水。”他喘着气说。

这里什么都可以省,但是水,谁也不会舍不得买。尤其到盛夏,码头上的温度能超过40摄氏度。

放下矿泉水,他脱下枣红色的T恤,双手一拧,一股水就冒出来。和这里每个挑夫一样,他裸露的皮肤已经被晒成浓稠的古铜色。

“我们就是卖苦力的。”周光福苦笑着说。

开始的那几年,这个高中毕业生一直不甘心自己挑一辈子码头,试图在深圳找到别的活计。每次过年回家的时候,他也都会向返乡的老乡打听,看能不能找个“有发展前途”的工作。可是每一次的反馈几乎都一样,不外乎进工厂,干小工。

挑码头之前,周光福在村委会干过,做过小生意,还在老家的建筑工地上打过小工。打小工期间,他经常一天干10多个小时。可是老板不按时结账,即使结账也总找理由扣钱。有一次,他打工半年多,老板一分钱也没给。

他也想过学一门技术,说不定就能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可这个念头一闪而过。那时,他的两个孩子都在读书,正是用钱的时候,他不敢去冒这个险。万一花一通钱,反而找不到工作,会耽误孩子的前程。

让孩子读书上大学,是他的一个梦想,就像当年他的父亲对他给予的期望一样:考上大学,改变农民身份,人生的路就会越走越宽。他两次想参加高考,但两次高考前都得了同样的病。等病养好后,高考也结束了。后来,他就放弃上大学的梦,将改变身份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

就这样一天一天拖着,他的年纪也渐渐大了。在深圳这么多年,他非常清楚,到一定年纪后,再换工作,几乎不可能。

没活干的时候,对人生的哀叹就会多起来。前些日子,这个高中毕业“有文化”的挑夫给自己写了一首诗:“困鹰落枝展翅难,弱燕腾空忍心酸。饱尝今朝离乡苦,渴求他日合家欢。”

诗中的“弱燕”是指他的妻子周晓燕,“困鹰”则是指他自己。

前几年,有深圳的记者到西乡码头采访他们的时候,这只“困鹰”的希望再次跳出来。可那一次仍然落空。记者采访结束后,他还是在码头上挑砖。

好在两个儿子有出息,他才稍感宽慰。大儿子初中毕业后,学了一门技术,现在广东惠州一家工厂做事,“一个月挣4000多块”。二儿子上了一个专科学校,前年毕业后到一家国企工作,现在北京的分公司开拓业务。

“我这辈子就这样了。这里每一个人都想改变生活,可谁也没有能力改变。”周光福叹息道。

码头上的梦想,没几个能实现的,大部分人只能日复一日地过着自嘲为“驴子”一样的生活。

当过6年野战兵的老周,今年43岁,入伍不久就入了党。他的梦想和周光福一样,找份体面赚钱的工作,以对得起自己6年的兵龄和20多年的党龄。他干过不少工作,可最后还是选择挑码头,因为只有这里“自由”。他还想坐坐飞机,因为机场就在附近,每过几分钟就有飞机从头顶上飞过。

另一个高中毕业生卢秋发,今年51岁。他羡慕那些在楼宇中出入的人,羡慕那些能坐飞机到处飞的人。老卢曾问记者:“白天那么热,太阳晒得人发昏,我们干着最累的活,可还是那么有精神。晚上躺下,电风扇吹着还睡不着。你说是为什么?”还没等记者回答,他自己就说:“为了钱。”

38岁的小谭,至今单身。他的床头摆了一些《赌马秘诀》、《一夜暴富》之类的书。他经常出去“买马”,幻想能中个大奖,然后娶妻生子,过上幸福日子。

还有一个四川籍的挑夫,今年40岁,也是单身。他曾问记者:“采访我有什么用?要是能给我找一份好工作,我就和你好好聊聊。”当听到否定的回答后,他自顾自看电视,不再理睬记者。

码头上的老板讲义气,不欠工资

深圳6月的天,像小孩子的脸。前一刻还是烈日高照,一会儿就变脸,下起倾盆大雨。雨点打在砖垛上,“啪啪”作响。

可是干活的挑夫几乎没有人避雨。几个本在乘凉的,也抄起家伙跑到船上开始挑砖。他们早已浑身汗透,这阵雨,全无影响。

地面有些泥泞,挑夫们仍是一溜小跑。“下雨天干活凉快。”周光福甩下一句话,光着上身,带着工具上船去了。

日复一日地挑砖,周光福的后脖子下,被压出一道深深的印子。挑起砖后,扁担就深陷在这道痕迹里,后背上则堆起一道肉。他还不是最严重的,卢秋发的印子更深。每一个挑夫身上都有岁月和劳作刻下的痕迹,不是深深的印子,就是一块块伤疤。

这天挑的灰砖,挑夫们称之为“大砖”,每块有3斤多重。每挑一块“大砖”,他们可拿到1分8厘钱(0.018元)。还有两种小一些的砖,每挑一块的价格分别是1分7厘1(0.0171元)和1分3厘5(0.0135元)。早些年,他们还挑过红砖,比现在这些砖都要重。

在码头上,工钱是以“垛”为单位计算的。一垛200块砖。半个多小时里,周光福挑了3垛砖,可收入10.8元。

通常情况下,一个挑夫一个月可挑上千垛砖,收入在3000元以上。但支出也比较大,干活时,光买水一天就得20元出头。再算上吃饭抽烟等各种费用,一月下来,几乎得花掉工资的一半。

1   2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