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模增速过快加大内涝风险 灾情考验政府智慧

2011年07月13日10:54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城市内涝 增速 城市排水系统 降水量 城市规模 极端天气事件 灾情 航班延误 渍水 肠梗阻

近一个月以来,“成都大水、北京见湖,武汉看海!”进入汛期,从南到北的成都、南京、北京等国内许多城市都出现了大水淹城的新闻。汛期,城市排水管网的建设标准与质量,成为时下公众关注的话题。

城市规模增速过快,加大内涝风险

“年年暴雨年年涝”,武汉今年的洪涝,公众将矛头指向5000多处在建工地。施工工地太多,有的把泥浆、渣土未经处理直接倒入排水管网,引发“肠梗阻”。同时,部分工地野蛮施工,导致部分管网破裂,排水不畅。很多工地由于施工原因,形成天然水坑,暴雨到来,积水则是必然。

据了解,武汉城市排水标准为“一年一遇”,即24小时内累计雨量100毫米,或小时降雨强度34.5毫米。6月18日凌晨1时开始到晚上7时,武汉当日降水量就达193毫米,每年汛期都会遭遇七八次城区渍水。出现这些情况,说明武汉作为中部特大城市,城市地下排水管道规划跟城市发展规模实在不相匹配。

为解决城市内涝问题,2010年12月底,历时近四年的城排泵站改造工程全面完工,抽排能力提高了1.5倍。可是,6月18日武汉76处严重渍水,却是改造前暴雨时节30余处的2.5倍。

据武汉市水务部门数据显示,2006年~2010年5年间,该市平均降水量分别为872.5mm、1059.3mm、1151.0mm、1110.4mm、1494.8mm,除2009年比2008年降水量略有下降外,其他年份降水量都逐年上升,2010年较2006年降水量增长71.3%。

有气象学家指出,城市内涝并不能完全归咎于城市排水系统的落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城市“热岛效应”加剧,城区降雨量在逐年猛增。武汉五十年来,有近百个湖泊消失,蓄洪能力大幅下降。城市规模扩大和城市热岛效应加强,加大了城市内涝风险。虽然市政不断扩大管网建设,也赶不上每年降雨量的不断增长。

暴雨考验政府应急能力

武汉地处长江与汉江交汇处,有大小湖泊170个,有“百湖之城”的美誉。武汉既受到长江高水位的威胁,又有暴雨内涝之忧,城市积水问题多年来无法消解。市民普遍反映,政府处理类似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亟需完善。

“暴雨来临之前,我没有接收到任何关于强降水的预报,即时路况信息也没有。”市民吴先生说:“当我开车途经唐家墩涵洞时,路边也没个警示牌,告知我水深。不少司机冒着试一试的心态,最后都在水里熄火了。最后我把车扔在路边,步行回家的。”有市民指出,在洪水等重大灾难事故发生前,政府应该向市民普及安全常识。

武汉最繁华地段的武广商圈受灾严重,暴雨导致渍水过膝,多家商铺被淹,损失惨重。水位最高时,逼近武汉广场最高一级台阶。武汉广场大门与地下通道间,商场物业人员搭起临时木板桥,供行人通过。保安反映:“我们准备好了沙袋,水再涨,我们立即筑起‘拦水坝’。”

6月24日,当武汉再次遭遇大雨,天河机场起降航班受到影响,近半数航班推迟起飞,最长延误达4小时,候机厅滞留旅客愈千人。不少旅客反映,天灾导致航班延误不止一次,为什么没有一套合理的安置、转移旅客的应急预案,航空公司的应急处理方式显得消极、被动。

菜篮子是市民最关心的问题,暴雨过后农副产品价格走高,据湖北省物价局数据显示,6月24日监测到的十种蔬菜,同比上涨31.6%,猪肉与去年同期相比,平均涨幅高达58.08%。与历次水灾过后一样,记者没看到物价管理部门采取平抑物价的措施。

相关专家指出,政府应加强灾害消息实时预报,给市民提供相应的帮助,保障居民正常的生活需求。

1   2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