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安徽省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发布时间:2018-03-02 15:41:45  |  来源:中国经济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王虔
关键词:建设,发展,推进,加快,全面

(二)深入实施深度城镇化,加速提升城乡承载能力。全面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增长1.5%以上。

提升主城区城市能级。完善城市规划体系,改革规划管控体系,全面推进“多规合一”,加快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推动汴北新区、城东新区建设,实施四大类120项重点工程,总投资179亿元,主城区实现“双90”目标。实施“两治三改”专项行动,构建征迁、安置、开发三位一体的闭合系统,主城区及各县城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三年完成。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加快保障房、公租房建设,全面完成棚改三年计划任务。完成符离大道道路主体工程,启动新汴河直通洪泽湖水上航道工程项目,开工建设宿城银河一路、胜利路、纺织路东西大动脉路网工程,完成宿城西大外环路网工程,全面启动老火车站综合改造工程,确保老城区地下管线智能化改造、汴北新城区地下管廊、城市小区供热试点工作取得实效。新建和改造提升一批标准化菜市场、街头游园、绿带水系、公共厕所。探索名校办分校方式,推动市区优质教育资源扩容,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0所,三年内主城区建成公立幼儿园30个。深化城管体制改革,提高城管精细化水平。动员全市上下以“16城”同创为抓手,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促进县乡提质扩容。编制县域乡村建设规划,优化镇村布局,引导调控县城、镇村合理发展。创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机制,探索就近就地的城镇化新模式,提高城镇吸引力和容纳力。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100项重点工程,总投资179亿元。持续实施县域建设“555”工程,强化乡镇环境综合整治,着力建设宜居县城、美丽乡村,创建省级特色小镇1个、市级特色小镇2个。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积极落实常住人口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激励机制。

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宿州机场、四个县通用机场前期工作,完善国省干线公路快速通道网络,推动淮宿蚌城际铁路、合青高铁宿州段等加快建设,建成使用“五馆一院一中心”,不断完善城市配套功能。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新开工建设怀洪新河水系洼地治理工程。合理规划布局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

(三)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融合促进农业现代化。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打造“两区一园”为抓手,加快推进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推动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创新实施“1234”战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快推进“百千万”现代农业示范工程,高水平建设创新型农业现代化产业园。按照提单产、稳总产、调结构、强品质的要求,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推动埇桥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取得新突破,鼓励每个县区选择5个村整体流转土地,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到280家,新增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各50家。招大、引强、奖优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宿州帝元等企业创新发展循环农业。大力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集中打造区域特色明显、布局集中连片果蔬基地50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超660家,农产品加工产值保持全省前三。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开展“三变”改革试点,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办法,积极探索确权登记颁证成果运用。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强中心村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支持泗县试点全省美丽乡村建设整县推进工作,启动建设2018年45个省级示范中心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富民工程、乡村旅游示范村、高星级农家乐建设。结合空心村整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深入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三大革命”,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更好保障。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建成淮水北调及市级配水工程,夯实农业生产基础。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成并规范运转县区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推进“劝耕贷”工作。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行动,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农业职业经理人,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完善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的利益联结关系,保障农民财产权益。

(四)聚焦精准精细扶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按照“1234+产业扶贫”要求,提升脱贫质量,健全长效机制,全面实现三县一区脱贫摘帽、115个贫困村出列、11.93万贫困人口脱贫。

持续打牢基层基础。完善贫困户信息数据核准核实机制,提升贫困人口识别精准度。落实精准帮扶措施,做到帮扶成效到村到户到人。加大非贫困村和自然村扶贫力量,切实解决非贫困户特别是“边缘户”的帮扶问题。深入落实“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工作制度。加强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建立健全返贫预警机制,及时掌握返贫情况,落实返贫户和新增贫困户帮扶措施,确保政策落实、支持力度、包保责任不变。

深入推进政策落实。精准谋划实施产业扶贫工程,巩固提升光伏发电、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扶贫成果,大力培育特色产业。推广“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完善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资产收益扶贫,加快实现产业扶贫全覆盖。深入落实教育扶贫、健康脱贫、兜底脱贫等政策,适度增加重点人群特惠政策,打好政策补丁,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全面梳理扶贫项目,动态管理县级扶贫项目库、乡村扶贫项目清单。建立小额信贷使用监管机制,规范发展扶贫小额信贷。加快扶贫项目建设,强化资金监管,提升使用效益。

注重激发内生动力。拓宽就业扶贫渠道,大力推广扶贫工厂、就业扶贫驿站,探索创新多种模式,让更多贫困户就近就业增收。激励和约束贫困老人子女履行赡养义务。持续聚力扶志和扶智,强化贫困群众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逐步增强“造血”功能,引导贫困户树立信心、勤劳脱贫。

强力聚焦深度贫困。加大要素投入力度,推动新增脱贫攻坚资金、项目、举措向深度贫困县、村、户倾斜。重点实施贫困村提升工程,支持深度贫困村发展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强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  1  2  3  4  5  6  7  8  9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