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入实施创新发展行动,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拓展发展新空间,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综合经济实力。持续推进工业强市兴县,做大做强首位产业,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推进制造强市战略,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促进制造业从制造、创造向智造转变。构建发展新体制,搭建创业创新平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拓展数字经济成长空间,加快国家智慧城市、智慧农业试点建设,培育一批“宿州云”知名品牌。推进“互联网+”行动,构筑发展新动能。创新金融服务和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实行更加积极、有效、开放的人才政策,让各类人才迸发创造活力,为宿州发展贡献聪明才智。
深入实施协调发展行动,构建城乡统筹共进格局。以建设省际交会区域中心城市为目标,以“大宿城”为中心、4个县城为副中心、萧砀小城镇集群和灵泗小城镇集群为基础,加快构建功能定位清晰、片区布局合理、协同互动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强化城市片区分工协作,优化产业和功能布局,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支持市高新区发展云计算、文化创意、智能制造,市经开区和鞋城发展生物医药、绿色化工、装备制造、鞋服制造,宿马园区发展绿色食品、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振兴县域经济,大力发展砀山县绿色果蔬食品、农副产品深加工,萧县新型建材、精细化工,埇桥区家居板材、纺织服装,灵璧县机械电子、新材料,泗县机械电子、品牌服装等主导产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制定乡村振兴规划,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开展好农村环境整治“三大革命”。
深入实施绿色发展行动,不断加快生态文明进程。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快补齐生态建设短板,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宿州。全面落实河长制、林长制,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继续实施林业增绿增效行动,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严守生态红线,到2020年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节约用地制度、耕地保护制度,推进节能降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到2022年所有乡镇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5%左右,城市生活垃圾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下降10%以上。
深入实施开放发展行动,打造多元要素融通高地。深度融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主动衔接中原城市群建设,全面参与淮河生态经济带和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合作发展,加强与徐州对接连通、融合发展。深化南北合作,推进结对共建园区建设。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打造皖北开放新高地。强化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建设,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现与周边市县全面快捷的道路连通,加强口岸和特殊监管场所建设,加快建设内陆无水港,积极推进宿州民航机场、城市轨道交通、连霍高速宿州段扩容改造工程和宿固蚌、徐淮阜高速公路宿州段建设,协调推进合青高铁宿州段、萧徐轨道交通建设。优化创业环境,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创业富民,营造海纳百川、多元融合的创业氛围,凝聚各方力量助推宿州发展。
深入实施共享发展行动,持续增进人民群众福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实现“户脱贫、村出列、县摘帽”。确保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快于经济增长,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居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千方百计稳岗增岗,促进就业创业。加快培养高素质和技能型人才,推动“民工大市”向“技工大市”转变。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公民素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文化创意、游戏动漫等新型文化业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加快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深化教育改革,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造普及高中教育条件;支持宿州学院、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和皖北卫生职业学院等院校提升综合办学实力和创新能力,加快市县区中职学校建设,提升职业教育整体水平;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办好特殊教育;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推进健康宿州建设,加大对市级和县级新建城区、各级开发区医疗资源配置,全面提升二级医院医疗能力,争创3个三级医院,全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村卫生室等标准化建设实现全覆盖,健全重大疾病防控、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慢性病管理、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着力实施城乡客运一体化。健全体育、养老、残疾人等公共服务体系,织牢公共安全保障网,完善社会保障,兜住民生底线,实现全体居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