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全力打造美丽南平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严守生态红线,保护生态环境,努力以生态的“高颜值”推动发展的“高素质”。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继续落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赋予我市的各项任务,率先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机构,全面推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制度,完成生态系统价值核算试点,进一步总结推广乡镇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做法。认真实施国家储备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加快林木栽培、改培和赎买工作,优化林分空间结构,完善森林生态功能,落实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各项工作。加快实施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作,积极发行绿色专项债券,探索建立生态银行,力争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成果。
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全面落实“水十条”“气十条”“土十条”和“河长制”,持续实施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管控和修复工程。加快编制全市河道岸线及河岸生态保护蓝线规划,保护好沿岸生态环境,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持续抓好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小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实施城乡污水处理。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大力推进企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和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加快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恢复,推动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逐步实施垃圾分类处理,扎实做好水土流失治理、湿地保护恢复、地质灾害防治和农村面源污染整治。完成10个县(市、区)能耗“双控”目标,加强监测网络建设,进一步巩固中央、省环保督察成果。
(六)加快实施精准扶贫,如期完成脱贫任务
要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各级干部层层负责的工作制度,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把脱贫工作精准落实到村、到户、到具体贫困人口,确保3个贫困县、96个贫困村脱贫摘帽。
实施产业、金融扶贫,完善龙头企业牵引、合作组织链接、资产经营分享、创业支持服务等机制,创新“政府+企业+村级组织+贫困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鼓励贫困户利用既有的资源、资产参与产业发展,增加贫困户经营性和资产性收入。促进扶贫小额信贷扩面增量,使更多贫困群众获得金融支持。继续开展“雨露计划”“春潮行动”,全年培训2.4万人次,让贫困户掌握生产技能,增强脱贫能力。实施健康、教育扶贫,用好精准扶贫医疗叠加保险、精准医疗扶贫慈善救助等政策,切实降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风险;增强贫困地区师资力量,深化贫困生联系帮扶制度,让贫困户的子女都上得起学,从源头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实施社会力量扶贫。整合各类扶贫资金、资源和项目,加快实施贫困村提升工程,持续开展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工作,促进贫困村和谐稳定发展。鼓励支持个人、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开发,开展村企互动助力脱贫和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献爱心活动。加大政策性保障兜底力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帮助没有收入和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脱贫。同时,继续做好贫困人口的动态管理,及时对遗漏、脱贫不稳和返贫的贫困人口进行再识别,做到应统尽统、应扶尽扶。对刚脱贫的困难群众,要留出缓冲期,“扶上马再送一程”,做到扶贫政策不变、扶贫项目不断、扶贫资金不减、智力帮扶不停,让贫困人口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