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坚持把改革作为加快发展的根本动力,把开放作为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让改革的红利加快释放,让开放的活力充分迸发。
加快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动态调整完善权责清单、涉企收费清单,全面实施公共服务和中介服务清单,试行企业投资项目管理负面清单制度,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多证合一”。以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增加财产性收入为目标,全面开展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有序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成国有林场改革。深化林权配套制度改革,进一步做强江南林交所。探索实施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深化国企改革,支持黄山旅游集团“二次创业”,加快市城投集团转型发展,推动市文投、信保、供销集团改革任务落地,提升市交投公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功能。坚持企业创新、大众创业、政府创优同向发力,加强创业培训和孵化服务,打造一批众创空间、创新工场,培育一批创业团队和领军人物。
全面扩大对外开放。持续深化与杭州多层面合作,全面加强与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和海西经济区的对接与交流。坚持把招商引资引智作为重中之重,完善招商工作政策体系,健全项目预审、清单招商等工作机制,积极搭建重大活动、专题推介等精准招商平台,持续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商引商和驻外小分队招商,力争复星集团、山东鲁信、国药集团等项目早日落地,全年新签亿元以上项目130个,到位资金超过200亿元。拓展与国际组织、国际友城合作,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联系交往。加强机电等商品出口基地建设,进一步扩大茶叶出口欧美发达国家比重,保持外贸进出口稳定增长的良好势头。
(六)着力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
深入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扎实推进“五城联创”,积极争创全国文明城市、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城市,加快打造“第二居住地”。
抓好中心城区和区县城建设。全面完成205国道(改建)、梅林南路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市经济开发区、黄山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地下综合管廊,完善江南片区服务配套功能,基本形成中心城区“一环三片”发展格局。建成黄山中路综合提升及人防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项目,开工建设华山大桥,加快实施屯溪老街综合改造提升、花溪饭店地块改造、外边溪开发,构建三江口城市核心商圈。提升改造齐云大道延伸段等10条主次干道,贯通新园西路等5处道路节点,开展道路交口全面整治,提高道路通达性和路网完整性。完成人行道及绿化提升(二期)工程,加快公共停车场、全域租车项目、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电动车专项整治,争创省级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示范城市。推进省级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实施排水防涝“三年行动”,消除城区主要易涝点。建成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开工污泥与餐厨垃圾处置项目。加快南部城镇群同城化步伐,开展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六项行动”,推进老城区“双修”和新城区建设,积极打造特色街区,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全年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00亿元以上,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
加快特色小镇建设。抓好50个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完成投资30亿元,基本建成5个特色小镇。突出产业培育,主攻有基础和有优势的特色产业,加快形成完整的产业形态。引进战略投资者,充分运用PPP模式,吸引多元主体参与小镇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平台。完善政策支持体系,设立特色小镇发展基金,建立健全动态调整、考核激励机制,探索黄山特色小镇经济发展新路。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继续抓好2016年度美丽乡村建设任务,确保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启动2017年度42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46个省级中心村和20个左右市级中心村建设,推进世行贷款新农村建设项目,探索产村融合发展之路,打造一批精品村、特色村。逐步建立村庄保洁和公用设施长效管护机制,确保美丽乡村建设继续走在全省前列。
提升城乡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编制市县域空间规划,加强中心城区和区县城重要节点的城市设计,实施城乡风貌环境整治。深化城管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建成全市数字城管一体化指挥平台。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启动农村生活污水综合治理项目,加快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PPP项目,切实抓好“四好农村路”建设。深入实施城镇“十整治”、农村“六清理”行动,逐步实现全域环境整治市场化常态化长效化。切实加强市民文明素质养成教育,提升供水、供电、燃气、通讯等窗口单位服务水平。推进美丽社区建设,建成“三美四好”社区10个以上。逐步提高老旧小区物业管理覆盖面,让更多城市居民能够少些烦心、住得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