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2012年以来的五年,是哈尔滨发展历程中不平凡的五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市政府紧紧依靠全市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对龙江两次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和新发展理念,着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经受住了经济下行压力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完成了十四届人大历次会议确定的工作任务,实现了“十二五”规划圆满收官和“十三五”良好开局,开创了哈尔滨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经济实现持续较快发展。经济运行保持在中高速增长合理区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2016年突破6000亿元大关。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同口径增加108.2亿元,年均增长7%。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万亿元,分别是上个五年的2.3倍和2倍。民营经济活力加速释放,民间投资年均增长25.6%,占全市投资比重达78.1%。随着经济综合实力不断跃上新台阶,推动新一轮全面振兴的基础更加坚实,哈尔滨正朝着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加速迈进、阔步前行。
——产业转型升级取得可喜进展。五年累计开工建设2000万元以上产业项目2821个,建成投产1951个。华南城、万达文旅城等一批投资超百亿的重大项目落户我市,中船重工燃气轮机、中航科工钛产业基地、哈飞AC352直升机等众多填补国内空白的高能级产业项目相继投产见效,是哈尔滨产业项目数量最多、规模最大、质量最好的时期。食品工业产值和旅游总收入分别达到1550亿元和1039亿元,成为我市两大千亿级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首次超过1000亿元,结束了副省级城市中只有我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未超千亿的历史。金融、文化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49%提高到61.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由572亿元提高到1000亿元,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框架初步形成,为哈尔滨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抢占了先机、赢得了主动。
——城市功能品质大幅提升。新建改造城市道路820公里,路网体系不断完善,跨江交通更加便捷,“一江居中、两岸繁荣”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哈大、哈齐高铁正式开通,地铁1号线载客运营,3号线一期通车试运行,哈尔滨步入高铁、地铁时代。太平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由2011年的784万人次提高到1627万人次,跃升东北地区机场首位。犹太老会堂、中华巴洛克等特色街区再现历史风貌,具有国际水准的哈尔滨大剧院、音乐厅、中东铁路公园成为彰显城市魅力的新地标。“哈洽会”升级为中俄博览会,哈尔滨冰雪节跃居世界四大冰雪节之首,“迷人的哈尔滨之夏”旅游文化时尚活动成为城市新的靓丽名片,成功举办国际马拉松、F1摩托艇等重大赛事,城市吸引力和影响力持续攀升,书写了哈尔滨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建设新篇章。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33190元和14438.9元,年均分别增长9.6%和12%,均高于同期GDP增速。城乡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360元和每年1350元提高到580元和3744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由人均每月1264元提高到2210元,增幅居东北地区之首。城镇累计新增就业62.8万人,年转移农村劳动力超过140万人次,被国务院评为全国创业先进城市。建成各类保障房14.36万套,改造农村泥草房、危房23万户,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精准扶贫脱贫成效显著,139个贫困村、18.78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本届政府作出的惠民承诺全面兑现,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中有了更多获得感,城市凝聚力和向心力显著增强。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治建设得到加强。经过三年创城攻坚,我市成功迈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积极支持人民政协履行职能,自觉接受人大法律、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办复率始终保持100%。“六五”普法顺利完成。政府应急处置能力明显增强,成功战胜“布拉万”台风、特大洪水和暴雪等历史罕见的自然灾害,妥善处置城市供暖、道路交通和消防安全等突发事件。打造最具安全感省会城市成效显著,刑事案件发案总量连续五年保持副省级城市最低。各类安全生产事故大幅下降,被评为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优秀城市。连续八届获评全国双拥模范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