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 2016-03-06 15:00:29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黄山市政府  |  责任编辑: 王虔
关键词: 转型升级,招商引资,生态环境,民生,政府建设

(三)着力统筹城乡发展。坚持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加快构建中心城区与各组团、区县城、重点集镇、中心村协调发展新格局。

加强城市规划管理。积极探索“多规合一”,加快编制市域空间管控规划,有效协调各类专项规划,全面提升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严肃性。划定全市城市发展空间、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廊道空间,强化空间资源配置管控,统筹地下地上工作,完成中心城区地下空间综合利用规划编制。加强中心城区和区县城重要节点的城市设计,彰显文化特色,提升建设品质。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全面推进美丽社区建设,加快打造“智慧城市”和数字化城管平台,实现中心城区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全覆盖,争取用2~3年时间实现城市管理精细化、网格化、信息化,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从细节入手,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积极争创联合国人居奖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实施“五城联创”。

提高城市建设水平。坚决打赢征迁安置和控违拆违攻坚战,全面提速205国道改造、梅林南路等项目建设,加快发展市经济开发区新城组团,启动花山片区开发,完善江南片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构筑中心城区“一环三片”。完成黄山路及百大交口交通整治,贯通新园西路,逐步打通中心城区交通微循环。实施滨江中路等人行道及绿化提升改造,启动公共停车场、自行车租赁系统建设。申报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建成地下管线信息系统。编制实施中心城区棚户区改造和老旧小区整治三年计划,2016年改造棚户区6个、整治老旧小区85个。积极运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参与城市建设和运营。积极推进区县城“三治三增三提升”行动。推动城市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加快屯休、屯徽、歙徽同城化建设步伐。扶持10个左右中心镇,打造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功能叠加融合、体制机制健全的特色小镇。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力争全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2个百分点。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按照“以点为主”向“由点到面”战略转换的要求,扎实推进“三线四环三片”特色示范区建设,积极做好黄山区整县推进试点工作。在全面完成2014年度55个省级中心村建设任务的同时,重点抓好2015年度51个省级中心村建设,全面启动2016年度49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建设和43个省级中心村建设。实施农村公路畅通工程,加强以“八小”水利改造提升工程为主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突出市场主体,创新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统筹推进中心村产业发展、农村环境治理、“三线三边”环境整治以及农村社区建设和文明创建,逐步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确保美丽乡村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四)着力强化财政金融支撑。进一步优化财政收支结构,强化金融支持保障,切实增强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

提高财政运行质量。把培植税源作为组织收入的着力点,多措并举强化财源建设。着力抓好“1+12”产业扶持政策落实,进一步引入竞争性分配机制,提升财政资金支持重点产业发展效果。用活营改增过渡期政策,加大中小企业注资、担保、股权投资和贴息力度。加大中央和省均衡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补助的争取力度,进一步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加大资金统筹使用力度,做好市直单位国有房产和经营性资产统筹管理、划转移交等后续工作。严格支出管理,规范预算执行,大力压缩“三公”经费,一般公用经费实行“零增长”。将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做好存量债务置换工作,进一步做实政府融资平台,发挥政府债券在筹措建设资金、降低融资成本、防控债务风险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加大金融支持服务实体经济力度,落实企业应急还贷机制,加快推广“税融通”、“4321”政银担银企风险分担合作机制、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等模式,力争全年贷款增幅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安元现代服务业产业投资基金作用,积极推动省文化旅游投资基金落户注册我市,支持发展天使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等。用好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文化旅游板(黄山专板),全年新增首发上市企业1家,报省辅导备案企业4家,新三板挂牌企业5家以上,力争黄山城投集团公司发行短期融资券、公司债和融资租赁取得突破,黄山旅游股份公司资本市场融资取得新进展。稳步推进村镇银行县域全覆盖工作,实现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推进农村住房财产抵押贷款试点和黄山区全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推动市及区县供销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探索政银担合作共建中小企业统借统贷平台和风险补偿机制,完成市信用担保集团公司“1+6”集团模式搭建。严守风险底线,严厉打击各类非法集资行为,确保全市金融秩序稳定。

(五)着力厚植特色优势。坚持特色、强化优势,使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成为黄山的鲜明标识。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快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国家主体功能区试点示范建设,力争黄山区、歙县等五个区县获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以实施新一轮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为重点,系统推进新安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探索设立新安江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基金,力争全年完成投资16.5亿元。加快太平湖生态环境保护专项建设,高标准建设国家湿地公园。新造林3.55万亩,全面完成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抓好松材线虫病防控三期项目建设。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完成30处以上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任务。深化国家和省级生态县、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创建,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和赔偿制度。

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大力推广高效无残留和生物农药,力争两年内基本建成农药集中配送体系,并逐步将化肥列入集中配送网络。实施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目标责任管理,基本淘汰黄标车,确保大气环境和地表水质量继续在全省保持领先。开工建设城市生活垃圾焚烧项目,建成日处理150吨污泥、餐厨废弃物综合处理和市建筑垃圾处置场项目。完善城乡污水收集和垃圾收集转运系统。深入推进生态、循环经济示范创建,开展重点用能行业对标达标活动。立足长远、通盘考虑,科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认真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确保全市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力争土地卫片执法检查“零约谈、零问责”。扎实开展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攻坚行动,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深入实施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工程,着力推进120个、年投资6亿元的保护利用项目。深化古民居流转改革,加快建立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建立健全保护利用的新机制新模式。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世界遗产中心合作,启动皖南古村落世界遗产拓展项目、歙县古徽州城墙申遗和“千年古县”申报工作。完成全市可移动文物普查,力争黟县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推进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建设一批国家非遗传习中心。开展徽墨歙砚、万安罗盘、徽州漆器、徽州四雕等生产性保护,新增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0人以上。出版发行《徽州文化大辞典》,启动国家级名镇名村名街志编纂工作。积极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试点工作,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社区和农村基层延伸。创作生产一批优秀文化产品,力争2~3个项目入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抓好文化市场监督管理,推动文化市场繁荣有序。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