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 2016-03-06 14:54:36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绍兴市政府  |  责任编辑: 王虔
关键词: 创新驱动,生态环境,绿色发展,政府建设

——2016年1月12日在绍兴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

俞志宏在大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二五”发展成就和2015年主要工作

“十二五”时期是绍兴发展很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市政府全面贯彻国家和省各项方针政策,认真实施省委“八八战略”和市委“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战略部署,顽强拼搏、开拓创新、砥砺前行,较好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在科学发展和现代化绍兴建设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五年来,我们始终把握发展第一要务,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区域综合实力不断提升。预计201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470亿元,年均增长8.6%,人均生产总值1.6万美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63亿元,是2010年的1.9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80亿元、外贸出口270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0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7.7%、5.3%和13.4%。建筑业总产值达到6550亿元,成为全国唯一的建筑产业、住宅产业现代化“双试点”地市。五年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18万亩以上、总产量保持在95万吨左右;新增上市企业19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8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由26家增加到42家,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6949亿元和6048亿元,是2010年的1.4倍和1.6倍;滨海新城开发建设全面推进,国家级开发区增加到4家;成功承办第21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第十五届省运会等大型文体活动,获得体育世界冠军3个;高校数量由6所增加到9所、在校生由5.5万人增加到9万人;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绍兴城市的影响力、美誉度不断提升。

五年来,我们始终围绕转变发展方式主线,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经济转型升级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年均提高1.3个百分点。“四换三名”、“两化”融合扎实推进,新兴产业投资年均增长26.6%、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由20.4%提高到32.5%。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到534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350亿元。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成效明显,累计淘汰4097家企业的落后产能。生态循环农业、观光农业等现代农业蓬勃发展,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98个,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达到78.8万亩。现代金融、现代物流、创意设计等现代服务业日益壮大,“310工程”和“百项百亿”计划顺利实施。实现旅游总收入750亿元,是2010年的2.4倍,兜率天景区、杭州湾海上花田、白塔湖国家湿地公园、绍兴温泉城等项目建成投运。开放型经济发展步伐加快,累计实到外资42亿美元、越商回归投资660亿元,完成境外投资35亿美元。经济交流协作不断深化,援疆、援藏、援青和山海协作任务全面落实。集约发展水平提高,累计盘活存量土地5.3万亩,减少批而未供土地2.3万亩,成为全省唯一的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节能减排扎实推进,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25%,省下达的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减排目标全面完成。“四化融合、三位一体”安全防控治理体系不断健全,实现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连年下降。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统筹区域发展,扎实推进新型城市化,城乡环境面貌逐步改善。城市总体规划获国务院批准,城市发展战略纲要编制完成,城市化率提高到62.5%。部分行政区划调整顺利实施,形成“一市三区”大城市格局,建成高铁绍兴北站、文化中心、科技中心、奥体中心、中国轻纺城体育中心、上虞南北中心大道等一批重大项目。城市管理持续加强,运行机制、考评体系不断完善。县域中心城市加快发展,诸暨城市建成区由47平方公里扩大到55平方公里,嵊新区域协同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中小城市分类培育机制不断健全,中心镇权力规制获“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美丽乡村“四级联创”成效明显,创建省级美丽乡村先进县5个、美丽乡村示范区20个、美丽农家7万户,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行政村比例分别达到81%和90%。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嘉绍大桥、绍诸高速、杭甬客专等建成投用,钦寸水库顺利截流,杭绍台高速控制性节点开工建设,累计新建改造农村公路2375公里,城市日供水能力由80万吨提高到255万吨,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由126万吨提高到193万吨。“811”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五水共治”、雾霾治理、“四边三化”等行动全面开展,IV类以上水质断面比例达到94%,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提高到79.5%,工业污泥、建筑泥浆、工程渣土实现“五统一”管理和市场化运作、资源化利用。累计完成“三改”3433万平方米,拆违3556万平方米。选定香榧为绍兴市树,会稽山古香榧群成功申遗,创建成为国家森林城市。

五年来,我们始终突出创新驱动战略,深入推进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社会治理创新,发展动力活力明显增强。开展省级以上改革试点160多项,工业转型升级综合配套改革阶段任务圆满完成,新昌县域科技体制改革、柯桥企业投资项目高效审批、公安车驾管改革在全国全省推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四张清单一张网”基本形成,市级部门行政审批事项从843项减少到385项。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有序开展。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企业综合评价分类管理、市场监管体制调整、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营改增”税制改革等顺利实施。国资监管体系不断健全,组建震元健康、文化投资、广电传媒、轨道交通、环境卫生等集团公司。农村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农房确权发证基本完成,县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实现全覆盖。“八倍增、两提高”科技专项行动扎实推进,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33%,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由1.8%提高到2.3%,连续获评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累计引进人才24.3万人。社会治理不断创新,“枫桥经验”丰富发展,“六五普法”全面完成。  上接第1版 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大调解工作网络基本建立,流动人口“积分制”管理开始实行,食品药品和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不断健全,防灾救灾和应急能力有效增强。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社会诚信体系逐步完善。

五年来,我们始终强化以人为本导向,努力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康。坚持每年办好一批民生实事,切实解决关系群众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财政用于民生支出累计达到1187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4倍,占同期财政总支出的74%。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6836元和25822元,年均分别增长10.3%和11.7%。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3%以内,城乡低保由340元、238元分别提高到623元、544元,最低月工资标准由980元提高到1660元,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残疾人意外伤害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养老机构床位增加到3.2万张,是2010年的1.8倍,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实现城市社区全覆盖,成为全国唯一的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化试点城市,荣获国家“七星级”慈善城市称号。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文化精品不断涌现。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完成,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创建率居全省首位,上虞创建成为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县,镜湖高教园区建成投用。基层卫生和公立医院改革列入国家重点联系市,分级诊疗稳步推行,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疫情得到有效防控,人均期望寿命提高到80.4岁。国家卫生城市通过复查。“单独两孩”政策稳步实施。全民健身广泛开展,387所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累计新建保障性安居住房10万套,解决城市家庭住房困难7.9万户。智慧城市、光网城市、无线城市建设有序推进,全市城区基本实现光纤到户,人民生活更加便利。

五年来,我们始终牢记打铁还需自身硬,着力转变作风、创新治理,服务型政府加快建设。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入开展政府系统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机关“四风”、“庸懒散奢浮粗”等问题得到有效整改。依法行政理念明显增强,政府法律顾问、决策咨询等制度不断健全,行政问责、审计追责等办法制定实施。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办理协商更加充分。政府运行机制进一步理顺,全口径财政预算管理全面实施,部门“三公”经费预算基本公开,公车改革有序推进。公务考察、接待、用房和编外人员管理逐步规范,全市“三公”经费支出、因公出国(境)人次比2010年分别下降50.6%和38%。“服务企业、服务基层”工作扎实开展。政府信息公开主动性、广泛性增强,新闻舆论监督不断强化。国防动员、国防教育、民兵、双拥、人民防空、国家安全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军民融合发展成效明显。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事务、气象、档案、史志、红十字等工作取得新进步,妇女、儿童、老年人保障事业得到新加强。

1   2   3   4   5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