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创新转型的“十三五”
“十三五”是合肥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是合肥加快创新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既面临难得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但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必须以全球视野、战略思维,在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加快转型,在全国区域发展新棋局中提升能级、凸显地位,在安徽创新型“三个强省”建设中勇挑重担、示范引领,加快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打造提升“大湖名城、创新高地”。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是省委省政府授予我们的政治责任,是全市人民寄予我们的热切期待。只要我们把握机遇、主动作为、精准施策,就一定能够把合肥建设和发展推上新的更高水平!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创新转型升级发展不动摇,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为总抓手,以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法治政府建设,当好全省“三个排头兵”,确保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进一步开创“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建设新局面。
今后五年的主要奋斗目标是:经济总量位次前移,经济增速力争“两位数”,保持全国省会城市前列;总量位次稳居全国省会城市“十强”,并力争前移。到2020年,经济总量冲刺10000亿元,人均GDP达到12万元;财政收入力争160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力争84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40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达到4600亿元;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500亿元。创新水平全国一流,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高地,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5%,专利授权量和技术交易合同额总量翻一番、年均增长15%,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00户。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等节能减排指标完成省控目标。城市功能显著增强,城镇化率超过75%,市区常住人口突破500万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500平方公里,轨道交通、水电气热、公交、通讯等公用设施不断完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彰显,国际化都市区框架加快形成。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乡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全面并轨,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13.6万套,贫困人口全面脱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医疗机构每千人床位数超过8.5张,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大力建设健康合肥。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社会文明风尚更加浓厚,文明城市建设深入推进,市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建成,文化产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城市品牌形象唱响中国、走向世界。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平安合肥、法治合肥建设全面推进,社会治理水平明显提升,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巢湖水质总体达到地表Ⅳ类水标准,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8%,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均达到100%,森林覆盖率超过28%,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6%,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耗比重超过8%,空气质量优良率进一步上升。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城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率先突破,全面深化改革走在前列,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开放平台体系和功能更加完善,国际化及区域合作水平明显提升,累计招商引资2万亿元、利用外资180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达到300亿美元。
今后五年,我们要重点在五个方面实现新突破:
坚持创新发展,进一步培育转型升级新引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基本建成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全国性产业创新中心。支持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中科大等建设超导核聚变中心、中国量子中心、空地一体化网络等一批国家级重大工程平台,打造联合微电子中心、离子医学中心、分布式智慧新能源集成创新平台等一批全国性产业创新中心,推进中科大先研院等10个以上新型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形成10个以上国家级和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国际一流的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区、世界级光伏产业集群,打造中国IC之都、“中国声谷”和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离子产业集群、智能制造产业集群、生物产业集群,千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达到4个。落实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以建设服务业集聚区为载体,以壮大高技术服务业为重点,实现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
坚持协调发展,进一步构筑经济发展新格局。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全面优化都市区功能布局和空间形态,形成主城区、副中心、新市镇、美丽乡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格局,持续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城区全力打造国际化都市区的核心区、高端服务业的集聚区,开发区全力打造创新创业的引领区、产城融合的示范区。实施县域经济突破工程,力争五县(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落实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建成全国最发达的铁路枢纽之一、内陆地区重要的集装箱中转枢纽港和江淮航运中心。稳步提升城乡要素供给能力,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规划建设国家级合肥滨湖新区。
坚持绿色发展,进一步厚植生态文明新优势。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美好生活的重要体现。构建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打造天蓝、地绿、水清、山美、城靓的美好家园。突出生态优先、城湖共生理念,继续推进巢湖综合治理等工程建设,实施全市域小流域“山水田林路村园”综合整治,实现巢湖和入湖主要河流水质明显改善。巩固“九大行动”成果,持续改善空气质量。积极发展全域旅游,高质量开发湖光山色和温泉、湿地、历史文化等资源,全力推进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建设。巩固扩大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大力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绿色化转型。
坚持开放发展,进一步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开放是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发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双节点城市功能,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对接高新技术和社会资本,推动产业升级。高水平建设“四港三区一中心”等重大开放平台,编制实施城市国际化行动纲要,打造开明开放、接轨国际的内陆开放高地。全面融入长三角,主动对接京津冀、珠三角,推动合肥上海双城合作,强化与武汉、长沙、南昌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领域互联互通互认。加快合肥经济圈向合肥都市圈战略升级,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都市圈品牌。全力推动空港经济示范区建设。支持阜阳合肥、寿县蜀山、临泉庐阳等现代产业园区建设上规模、见成效。
坚持共享发展,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新福祉。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推进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人民,打造更具获得感的幸福城市。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多渠道增加居民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加快完善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国民教育、医疗卫生、养老健康、住房保障等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推动文化与科技、教育、旅游、金融、建筑等深度融合,打响合肥文化品牌。深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打造一系列影响力大、群众参与度高的体育赛事。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着力构建公共安全体系,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