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的弱势群体反贫困政策建议

发布时间: 2015-11-19 16:40:59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武汉大学中国减贫发展研究中心  |  责任编辑: 焦梦
关键词: 弱势群体 减贫脱贫 政策建议

(四)农村贫困残疾人反贫困政策建议

提高残疾人受教育水平是帮助残疾人群摆脱贫困、打破贫困循环圈的关键要素。这一点需要政府增加投入,动员社会各界,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提供技能培训并改善残疾人子女受教育的条件。

改善残疾人康复条件,提升残疾群体康复水平,减轻其残疾程度,从而有效地提高农村残疾人生产能力。加强农村医疗筛查,提升残疾群体康复水平,减轻其残疾程度。改善农村残疾人的康复水平。通过改善基层医疗单位的医疗水平,有针对性地提供康复服务。在现有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救助的基础上,对残疾人的疾病治疗和康复提供更高水平的社会救助,改善残疾人的医疗保障水平。

坚持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并重,提高农村残疾人扶贫精准度。残疾人扶贫过程中需要特别提高扶贫工作的精准性,做到扶贫到户、到人。具体可考虑以下发力点。一是建立保两端、扶中间的扶贫策略。向农村残疾儿童、残疾老人这两类群体提供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主的缓贫政策,对处于劳动年龄段的残疾人则施以扶贫开发为主的缓贫政策。其次,在工作中要保重度,扶家人。针对那些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村重度残疾人,应通过完善补贴制度等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保障重度残疾人基本生存权,以及扶持其家庭成员或其监护人,提高其家庭摆脱贫困的能力和机会,从而间接帮助重度残疾人群体缓贫脱贫。再次,要扶难点,助边缘。国家缓贫政策应有专门针对性政策回应那些脱贫难度最大的群体,如农村生活的一户多残家庭、重度残疾人家庭、无劳动力残疾人家庭、长期治疗或服药残疾人家庭、无技能且文化水平低的残疾人家庭等,制定个性化和专业化的脱贫方案,专人负责,定期检查和修订,加强督促和落实;扶贫信息、扶贫投入和人力资本开发也应向他们有重点地倾斜。中国广大对于具有一定发展能力、处于贫困边缘的残疾人及其家庭,则应以提供服务为主,包括信息、培训、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方面服务。

要推动扶贫机制的进一步完善,提高残疾人扶贫投入的效率。因人因户施策,精准扶贫,根据不同残疾人的特殊需求和他们自身的特征以及当地的经济社会环境,实施“一户一策”扶贫战略,制定个性化的扶贫方案。其次,完善残疾人贫困的信息系统,实现目标瞄准和实施更有效的扶贫措施。结合目前国家正在实施的贫困户建档立卡信息系统建设,应注重收录农村贫困残疾人及其家庭成员基本情况、家庭收入与消费、服务需求等信息,且信息系统应该是保持动态更新,为制定和实施具有较高瞄准性的扶贫方案提供扎实基础。

着力加强残疾人扶贫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提高从事扶贫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从现有研究积累及研究力量看,远远不能满足政策制定和调整的智力支持需要。应加强国内外经验交流、搭建研究与政策建议的平台,鼓励学者更加侧重农村残疾群体减贫研究。目前,迫切需要系统梳理及评估农村残疾人反贫困政策和措施,推动农村残疾人反贫困政策的不断完善。此外,大力提升现有残疾人专干的专业素质,逐步引进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个案工作方法,为农村贫困残疾人提供更具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建议在连片特困地区逐步实施“残联专干扶贫业务培训工程”,对连片特困地区内县域分管扶贫工作和残疾人工作的党政干部、县(区)残联扶贫部门业务人员以及乡镇残联专干进行培训,提升残疾人扶贫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充分激发社会活力,发挥社会力量帮助农村贫困残疾人缓贫脱贫。政府应更积极支持社会组织成为残疾人扶贫的重要力量,鼓励国际组织参与中国扶贫助残活动,扶贫部门、残联部门等政府相关机构应加强与国际组织合作,鼓励他们在连片特困地区开展扶贫助残项目,引入国际上行之有效的贫困残疾人减贫操作经验,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建议政府调整对国际民间组织进入中国开展工作的相关政策,提高政策透明度,使国际组织从事残疾人扶贫事业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扶贫系统、残联系统可结合社会扶贫政策,梳理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农村残疾人减贫挑战,列出清单,以公开招标方式吸引国际组织到这些地区开展工作,不仅引进必要的补充性资金,而且也引入国外富有成效的农村残疾人减贫方法,通过在地化过程完善中国本土的农村残疾群体脱贫缓贫经验。

政府应大力支持国内社会组织参与到扶贫助残活动中。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导民间组织介入农村残疾人扶贫事业;通过加强资金监管,确保扶贫到村、资金到户、受益到人;政府和残联部门应鼓励和支持残疾人自组织发展,培育不同类型的职业化、专业化的残疾人服务组织,提供能力培养的机会和平台,促进中国国内社会组织服务农村贫困残疾群体的专业能力。

重点解决农村残疾人的住房困难,保障残疾人拥有安全、安定的生活空间。在多数残疾人基本生存都得到了保障,残疾人住房困难正在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应将残疾人扶持政策聚焦于居住环境改善,尤其是促进其住房改造。加大农村残疾人住房改造力度,对于无力建房或进行改造的赤贫残疾人家庭,应考虑实施“交钥匙工程”,即按照一定标准由财政负责建造住房,提供给贫困残疾人家庭居住。其次,进一步提高农村残疾人住房补助登记制度设计的科学性,促进贫困残疾人精准扶贫实效度。应根据贫困程度、住房等级和家庭结构等综合因素,设计残疾人住房补助制度。如通过对残疾人家庭进行贫困分级——对残疾人家庭住房进行分级——对残疾人家庭结构进行区分(成年人、未成年人)等,综合各项因素后测算出的补贴标准,能够较准确地回应贫困度、残疾度、住房危险度等数重挑战。

(作者:武汉大学中国减贫发展研究中心)

   上一页   1   2   3   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