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贫困社会治理的策略
从社会资本的视角分析,一般将资本划分为三类,包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三种资本的积累顺序是不同的,每个阶段的资本积累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贫困治理的社会化除了社会资本的累积之外,也需要内助外应的发展策略。脱贫的实现,既有赖于落后地区、贫弱群体的自我努力,也有赖于外部资源源源不断地输入。
1.更加注重社会资本的建构
贫困治理的不同阶段,关注的核心内容不断提升,由物质资本到人力资本再到社会资本,这使得贫困的社会治理势在必然。从一个国家发展阶段来看,不同阶段的减贫所重视的资本类型有所差异。从资本积累的视角分析,国家处于低收入阶段时,重视物质资本;国家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重视物质资本,开始关注人力资本;高等收入阶段重视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开始关注社会资本。三种资本中,社会资本建设可以促进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建设。高收入阶段国家,政府开始注重社会环境、社会结构、社会功能和社会网络建设,依托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的构建,改善弱势群体的生存环境和制度环境,从而增加弱势群体的社会资源,促进弱势群体融入社会和参与发展。上述论述给予我们两点启示:其一,社会资本的建构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贫困治理的更高级选择,贫困的社会治理是建构社会资本的重要手段。其二,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贫困人口,在贫困治理的战略选择和政策组合中,需要区别对待。有所差别。例如,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的区域和人口,首要突出物质资本供给,保证其基本生活与生产,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人力资本提升及社会资本建构(尤其是纵向社会资本建构)。对于处于相对贫困状态的区域及其贫困人口,当物质资本保障已经不成问题时,人力资本提升以及社会资本的建构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更加强调内助外应型发展
贫困治理既可以是内源式,也可以是外生式,实践中,常常是内源式与外生式的结合。脱贫的实现,既有赖于落后地区、贫弱群体的自我努力,也有赖于外部资源输入。贫困治理的结构模型转换的基本过程是:发达地区、富强群体向落后地区、贫弱群体输入各种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智力资源、制度资源等等;结构转换地在于落后地区和贫弱群体,即落后地区和贫弱群体结合本身资源和实际,采取减贫行动,努力减少贫困。贫困人数减少、贫困程度降低将向全社会带来积极正效应,由此反馈、回馈到发达地区和富强群体。由贫困治理的结构转换模型,可以推知,发达地区、富强群体愿意并能够向落后地区、贫弱群体输入各种资源,既涉及各种规制,也涉及相关治理主体的有序参与并良性互动。以定点扶贫(对口支援)、行业扶贫为例,对口支援地区的社会治理状况越好,越有利于向贫困地区的输出各种资源。贫困地区良好的社会治理,也有助于贫困治理的顺利进行。
(作者:武汉大学中国减贫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