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现代化报告阐述工业化与工业革命

发布时间: 2015-06-12 17:44:58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王振红  |  责任编辑: 王振红
关键词: 中国现代化报告2015 现代化报告 中科院 何传启 中国工业现代化 路线图 世界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 现代化 

谭崇台(2001)认为:“工业化不仅是一个国家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的转变过程,而且也是工业部门内部结构的变化过程。一般认为,工业化发展过程正常要经历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初级消费品工业占主导地位;在第二阶段,资本品工业迅速上升,消费品工业优势下降;在第三阶段,资本品和消费品工业达到平衡,资本品工业逐渐占优势。

美国学者钱纳里等(1995)出版《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根据9个准工业化国家(地区)1960—1980间的历史资料,建立了多国模型,提出了工业化的阶段划分模型:根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不发达经济到成熟工业经济整个变化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时期。

第一阶段:初级产业生产

(1)人均收入:140~280美元。农业为主,制造业占GDP比例约为15%

第二阶段:工业化

(2)人均收入:280~560美元。工业化初期:轻工业为主

(3)人均收入:560~1120美元。工业化中期:向重工业转变;制造业占GDP比例约24%

(4)人均收入:1120~2100美元。工业化后期:服务业发展,制造业占GDP比例达到36%

(5)人均收入:2100~3360美元。后工业社会:服务业发展,制造业比例下降

第三阶段:发达经济

(6)人均收入:3360~5040美元。发达经济,服务业发展

人均收入的单位:按1970年不变价格计算的美元

钱纳里等(1995)认为:工业化的一般特征是国内需求的变动、工业产品中间使用量的增加、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的变化、资本和劳动的再分配。钱纳里把工业部门分为早期工业部门、中期工业部门和晚期工业部门三类。早期工业包括食品和轻纺工业等,中期工业包括非金属、橡胶和化学工业等,晚期工业包括重工业等,重工业包括耐用消费品和耐用资本品。

中国学者何传启先生(2001)根据131个国家19世纪至20世纪末的历史经验,在《中国现代化报告2001》中提出,用农业增加值比例和农业劳动力比例、农业与工业增加值之比、农业与工业劳动力之比4个指标的平均值来判断第一次现代化的发展阶段。何传启先生建议,工业化阶段可用工业与农业增加值之比、工业与农业劳动力之比2个指标的平均值来衡量;后工业化阶段可以利用物质产业(工农业总和)的增加值比例和劳动力比例2个指标平均值来衡量。

 工业化起步期:工业与农业增加值之比大于0.2,工业与农业劳动力之大于0.2

 工业化发展期:工业与农业增加值之比大于0.5,工业与农业劳动力之大于0.5

 工业化成熟期:工业与农业增加值之比大于1.2,工业与农业劳动力之大于1.2

 工业化过渡期:工业与农业增加值之比大于5,工业与农业劳动力之大于5

其二,工业化的“代际理论”。韩国学者金泳镐(1993)提出了四代工业化的概念。

第一代工业化,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英国实现,特点是市民革命先行,然后是工业革命。

第二代工业化,发生在19世纪中叶的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和美国,开始同样是市民革命先行,但法德两国的情况不同,然后是工业化。

第三代工业化,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意大利、俄国和日本等,先是工业化,然后是市民革命。

第四代工业化,发生在20世纪下半叶,主要是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和拉美国家等,工业化是依靠国家和外资的结合来实现的,然后是不彻底的市民革命。

四代工业化在时间上分别与康德拉季耶夫经济周期的第一景气周期(1790年到1844~1851年)、第二景气周期(1844~1851年到1890~1896年)、第三景气周期(1890~1896年到1948年)和第四景气周期(1948年到20世纪后半期)相吻合。

(3)工业化的结果。主要是工业部门占主导地位,农业部门比重降到30%以下,工业生产方式和观念扩散到全部经济部门,劳动生产率稳定增长和工业经济成熟。

(4)工业化的动力。工业化的动力与经济增长的动力有紧密关系,库兹涅茨(1989)和钱纳里(1995)等分析了工业化过程中经济增长的原因。刘易斯(1990)提出“两部门模型”。

刘易斯假设:发展中国家经济由两个部门组成,一个是农村人数众多的、仅能维持基本生存的传统农业部门,它的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第二是城市中的现代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很高,能够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农业和工业部门之间存在工资差别,经济机制能够将农业劳动力吸收到工业部门。由于农村劳动力—土地比率的下降,农村劳动力边际生产率将上升,工资提高。随着经济活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的转移将达到某种均衡,经济结构转变完成。

(5)工业化的模式。关于工业化的模式研究有大量文献。例如,格尔申克隆(冈纳森,1985)分析了欧洲后发国家工业化的经验,提出所谓的工业化“追赶模式”。他把工业化分为8个对比类型:本地型—引进型、被迫型—自主型、生产资料中心型—消费资料中心型、通货膨胀型—通货稳定型、数量变化型—质量变化型、连续型—断续型、农业发展型—农业停滞型、经济动机型—政治目的型。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