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2011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02月23日13:54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建设创新型 兰渝 留守儿童 科学发展观 惠农政策 要素市场一体化 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摘要 十一五 民生

关键词

结构调整

报告摘要: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3.4∶45.1∶41.5调整为8.7∶55.3∶36。“6+1”支柱产业集群发展壮大,以惠普、宏碁和富士康、英业达、广达为龙头的1亿台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强势崛起。

市发改委主任杨庆育:重庆“无中生有”发展笔记本电脑产业,就是基于重庆制度设计上形成的产业,通过创新“一头在外,多头在内”的垂直整合加工模式,才有了现在的发展局面。可以说,“十一五”重庆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结构调整也取得积极进展。内陆地区金融高地加速形成,金融业增加值占比达到6%,成为支柱产业。在国内率先开展离岸金融结算、电子商务国际结算。物流中心建设上档升级,形成国际级物流通道3条、国家级5条,年货运总量30%来自市外。主城进入“二环时代”,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提速发展,区县城和中心镇建设步伐加快,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3%。三年拆迁主城危旧房1200万平方米,改造棚户区176万平方米。建成“二环八射”高速公路网和“一枢纽五干线二支线”铁路网,率先在西部取消二级公路收费,基本实现“四小时重庆”。

关键词

改革攻坚破冰

报告摘要:积极稳妥推进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户籍制度改革,构建市场供给与政府保障并举的“双轨制”住房供应体系。

市政协委员肖家运:重庆的发展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在改革中推进发展。户籍制度改革不但推进了城市化,也让在城市里辛苦工作的农民工享受公平待遇,发展的同时改善民生,是民生导向发展之路的体现。重庆推出的公租房建设,创建了市场供给与政府保障并举的“双轨制”住房供应体系,为买不起房的低收入群体解决了实际困难。另一方面,“三农”工作力度加大,除了财政始终对“三农”保持倾斜力度,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基本建立,更重要的是,创设了农村土地交易所、组建农畜产品交易所等,推进了城乡要素市场一体化改革,用改革的手段推进农业发展,为农业发展注入了活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农村全覆盖。32%的农民参加专业合作组织。建立起“一圈两翼”对口帮扶机制,市属国有企业融资100亿元支持“两翼”工业园区建设,“两翼”经济增速连续四年快于全市平均水平。

关键词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报告摘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48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00元,年均分别增长11.2%和12.3%。

市人大代表广巨雄:重庆老百姓切切实实感受到这些新的变化,群众的就业机会也越来越多,五年城镇新增就业138万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征地农转非人员等社保遗留问题妥善解决,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基本养老金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建立起城乡困难群体救助制度和节假日送温暖长效机制,城乡低保应保尽保。率先实行相对扶贫标准,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04万人。

另一方面,市民的生活发展环境显著改善,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全面实现“普九”,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这意味着,最重要的教育问题基本能确保公平和机会均等,全体社会成员享受公平教育起点一致。医疗卫生条件越来越好,三甲医院创计划进展良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标准化率超过40%,基本药物制度扩大到26个区县。同时,一大批公共文化设施建成投用,市民的精神享受得到保障。

“十二五”宏图大展

关键词

8000美元

报告摘要:重庆经济总量和居民收入同步增长,整体跨入现代化阶段。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5%左右,达到1.5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8000美元。

市发改委主任杨庆育:2010年重庆GDP增长超过17%,报告将今后五年年均GDP增长定为12.5%,不是没有信心,而是为区县发展预留发展空间,让他们在发展的同时注重调整结构、提高质量。

“十一五”的跨越发展为“十二五”奠定了决定性基础。同时,“唱读讲传”、“打黑除恶”深得民心,全市人民聚力凝神投身“五个重庆”建设,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再加上一系列民生举措,营造了公平和谐的发展环境,重庆有信心实现这一目标。

按照世界银行标准,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意味着跨入现代化阶段。8000美元对于普通市民而言意味着什么?杨庆育说,老百姓关心的是收入会不会提高,重庆提出缩小“三大差距”,就是确保在整体进入现代化的同时,让低收入群体得到保障、中产阶级得到扩大、高收入群体得到一定的遏制,即做大蛋糕的同时又要分好蛋糕。届时,群众的消费将从吃穿住行的基础性消费发展为发展性消费。

关键词

幸福家园

报告摘要:建设“五个重庆”,成为市民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共同家园。

市人大代表李兴一:什么是幸福家园?居者有其屋,推开窗户就能看见绿色,走出大门就能步入森林;出门不堵车,人人遵守交通规则;小病不出社区,看大病有医疗保障;孩子上学不发愁;走夜路不怕坏人,越来越有安全感。

为建设这样一个幸福家园,在今后5年,重庆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要达到35平方米,建成国家森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成为西部宜居城市。

交通体系完善,出行畅通便捷。建成惠及全民、水平更高的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养老、医疗参保率分别提高到80%、9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40%,市民健康保障水平领先西部,公共文化服务跃居全国先进行列,群众安全感指数保持在95%以上。

关键词

国家中心城市

报告摘要:建设特色鲜明的国家中心城市,成为集聚辐射功能强大的经济中心。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50%、60%。工业销售值翻一番,达到2.5万亿元。

市发改委主任杨庆育:国家级中心城市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吸引力,二是辐射力。吸引力从何而来?一方面形成大都市集群,从主城、区域性中心城市、区县城和特色中心镇四个层级联动发展,在这个大都市集群中,“三港两枢纽”支撑起中心城市骨架;另一方面,“唱读讲传”提振重庆精气神,“打黑除恶”优化重庆发展环境,同时,金融、商贸物流、科教文化等强力推进。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步发展成为重庆对外的吸引力。

吸引力与辐射力总是相互依附,随着对外开放高地的建设,开放平台搭建对外通道,再加之以笔记本电脑产业为主的高新科技产业集聚发展,重庆集聚辐射能力不容忽视。

关键词

调整收入分配

报告摘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缩小贫富差距,关键靠改革,核心是制度安排。

市人大代表周旬:调整收入分配,就是要让所有重庆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初次分配既要体现效率,又要体现公平,要注重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每年按职工人均收入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形成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突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建立社会保障水平正常增长机制并扩大覆盖面。

关键词

民生福祉

报告摘要: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市政协委员陈先琦:随着经济不断做大,要让人民群众感觉到生活水平提高、幸福指数上升,社会公共服务就应当跟上。设立一批养老机构,增加幼儿教育都被写进报告,这让市民们感到“老有所养、幼有所教”。市民期待着政府能出台政策,建立健全职工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让市民通过劳动能获得与经济发展增长水平和物价上涨水平相一致的收入,日子能更上一层楼。报告指出,政府将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鼓励年轻人创业,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