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4、继续现代化理论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现代工业社会未来发展的新概念层出不穷。这些新概念,有关于社会的,有关于经济的,有些是综合的。它们既反映了社会现实,也超越了社会现实,部分带着未来学的色彩。在80年代,德国学者提出了生态现代化理论,将在第六章领域现代化部分讨论。在90年代,德国社会学家提出了继续现代化理论。
(1)继续现代化理论的主要观点
德国学者查普夫(Zapf 2000)认为,后物质主义社会、后工业社会、后现代社会、信息社会、风险社会、感性社会等概念在语义上都没有像“现代社会”这个概念更具有生命力。
他赞成美国学者帕森斯的观点,发展(现代化、变迁)是容纳、价值普遍化、分化和地位提高的综合体。查普夫教授认为,经过冲突论和创新论“淬火”的现代化理论是解释世界现在和未来发展的合适的理论模式,现代社会需要继续现代化。
继续现代化包括技术和社会创新,包括容纳、价值普遍化、分化和地位提高的社会变迁机制,包括方向恒定和结构改善的两重涵义(Zapf 2000)。根据查普夫的看法,美国杜克大学图亚江(Tiryakian 1991)教授把这种现代化称为“第二种现代化”或“新现代化”。
(2)继续现代化理论的局限性
查普夫教授强调了现代化的延续性,忽视了现代化方向的重大转折。随着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兴起,现代化前沿的方向和内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例如,从工业化转向非工业化,从物质经济转向服务经济,从物质主义转向生态主义等。
(摘自: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报告2011》 何传启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