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传启阐述第二次现代化

2011年01月31日15:42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地区现代化 地区 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报告 中国现代化报告2010 世界现代化 排名 新人类发展指数 新人类 发展指数 HDIN 何传启 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 现代化报告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在人类文明的世界前沿,第二阶段的现代化简称第二次现代化,是从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物质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包括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政治向知识政治、工业文化向知识文化、物质文化向生态文化的转型等(图2-45);它的时间跨度约为100多年(约1970~2100年)。2005年大约有28个国家已经进入第二次现代化,其他国家处于第一次现代化或传统农业社会。第二次现代化的相关理论包括第二次现代化理论、反思性现代化理论、后现代化理论和继续现代化理论等。

1、第二次现代化理论

20世纪90年代,知识经济、知识社会和国家创新体系等新概念引起世界广泛关注,它必然影响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国学者何传启提出了第二次现代化理论(何传启 1998a,b, 1999)。它把18~21世纪的现代化前沿过程分为第一次和第二次现代化两个阶段;如果说,第一次现代化是以工业经济和工业社会为特征的经典现代化,那么,第二次现代化是以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为特征的新型现代化。本章第一节讨论了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的一般理论,这里重点讨论它的理论结构和分阶段理论。关于它的分层次和分领域理论将在后面讨论。

(1)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的结构

第二次现代化理论既是一种广义现代化理论,也是一种文明发展理论(图2-46)。它认为,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深刻变化,是人类文明的世界前沿、达到世界前沿的行为和过程。它建立了现代化理论与文明发展理论之间的有机联系,包括文明与现代化进程的前沿轨迹的周期表(表2-6)、坐标系(图2-5)和路线图(图2-6)等。

第二次现代化理论作为一种文明发展理论,可以简称为文明周期转移论。它认为,人类文明既是一个有机整体,又是不同民族和国家文明的一个集合;文明发展是有周期的,发展周期是加速的,周期主题是不同的;周期性转移包括文明方向、文明中轴和文明中心的转移。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生产力和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但发展方向发生了三次转折,包括从原始文化向农业文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型;不同时代和不同阶段人类文明有不同特征,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有不同表现,人类文明发展的不同方面有不同的规律和特点。

第二次现代化理论(second modernization theory)作为一种广义现代化理论,可以简称为两次现代化理论(twice modernization theory)或复合现代化理论(multiplex modernization theory)。它包括一般理论、分阶段理论、分层次理论和分领域理论等。其中,一般理论是分阶段、分层次和分领域理论的一种抽象,分阶段、分层次和分领域理论则是一般理论在不同阶段、层次和领域的一种体现,它们共同组成广义现代化理论的理论大厦(表2-28)。

首先,两次现代化的国内关系。在同一个国家,第一次现代化奠定了第二次现代化的物质和社会基础;第二次现代化在许多方面是对第一次现代化的消除或“反向”(有些是对传统性的“回归”),在某些方面是对第一次现代化的继承和发展,在有些方面是新发生的(知识和制度创新);两次现代化的协调发展则是综合现代化。

其次,两次现代化的国际关系。在不同国家之间,两次现代化相互影响和竞争。在公平贸易条件下两次现代化相互促进,在不公平贸易条件下两次现代化有可能会相互制约。

其三,两次现代化的模式差别。在第一次现代化过程中,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物质生产扩大物质生活空间,满足人类物质追求和经济安全。在第二次现代化过程中,生活质量是第一位的,知识和信息生产扩大精神生活空间,满足人类幸福追求和自我表现;物质生活质量可能趋同,但精神和文化生活将高度多样化。

其四,两次现代化的动力差别。在第一次现代化过程中,工业化、城市化和民主化的相互作用导致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结构的变化,从而推动现代化进程。在第二次现代化过程中,其一,知识创新和制度创新导致新的科学和技术,新的科学和技术导致新的经济和社会,新的经济和社会导致新的现代化;其二,制度创新和知识创新还会导致新的政治和文化,新的政治和文化促进新的现代化;其三,新的现代化会促进新的知识创新和制度创新,知识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相互作用推动了现代化进程。

(2)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的分阶段理论

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的分阶段理论包括第一次现代化理论、狭义第二次现代化理论和综合现代化理论。综合现代化理论将在后面专题讨论。

首先,第一次现代化理论。第一次现代化与经典现代化是同义词,第一次现代化理论与经典现代化理论是大体一致的。第一次现代化理论包括一般理论、分支理论和相关理论等(表2-29),其中,一般理论是关于第一次现代化过程的一种系统阐述(表2-30)。

其次,狭义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狭义第二次现代化理论是关于第二阶段现代化的一种理论,包括一般理论、分支理论和相关理论(表2-31)。其中,一般理论是关于狭义第二次现代化过程的一种系统阐述(表2-32)。

(3)第二次现代化过程的主要特点

第二次现代化起步时间还不长,现在就概括第二次现代化的特征,显然是有难度的。但是,第二次现代化的特点已经在不同领域有所表现,有的明显,有的还不明显。如果把不同领域的特点归纳起来,目前第二次现代化过程的主要特征至少表现在十个方面(何传启 2003)。

首先,知识化是第二次现代化的根本动力。知识化指经济和社会活动中知识密度和知识价值增加的现象。新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加速了经济和社会的转型。知识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知识劳动者占全部劳动力的比例超过50%,知识产业(知识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例超过50%(OECD 1996)。经济中知识含量和知识附加值大幅度增加,科学知识普及率不断提高,知识管理受到普遍重视,知识成为社会进步的轴心,成为社会权力的主要基础。知识经济迅速崛起,工业经济走向衰落,知识社会逐步形成。知识社会是一个和谐社会,知识驾驭资本,合作促进发展,知识和创新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各尽所能,机会平等,按贡献分配,按需要调节。

其次,信息化是第二次现代化的典型特征。信息化指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引发的经济和社会变革。20世纪70年代以来,信息革命带来的变化是那么巨大,人类不得不努力适应新的生活空间——网络空间(赛博空间)。人们将在物理空间和赛博空间两个空间里往返。我们已经目睹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浪潮席卷全球、因特网爆炸性成长、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走进生活等,未来还会体会电脑网络、通讯网络和媒体网络的数字化统一,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经受着数字化网络的洗礼。21世纪的知识社会也是一个网络社会和信息社会。

其三,绿色化是第二次现代化的基本要求。绿色化指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生态意识和绿色要素增加的现象。绿色要素指环境和健康友好的要素,涉及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与第一次现代化的“人工化”相反,绿色化、生态化和自然化成为第二次现代化的大趋势。人类日益重视对大自然的保护,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模式越来越受到普遍支持。自然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自然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环境、绿色食品和绿色技术等受到人们的青睐。人类不再简单地向自然界索取,不再试图征服大自然,而是逐步“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向大自然奉献,向大自然回归。人类是大自然的一份子,而不是大自然的主人。知识社会既是一个生态平衡社会,也是一个环境友好社会。

其四,创新是第二次现代化的动力源泉。创新是文明进步的源泉,是知识化、信息化和绿色化的动力源泉。社会的知识生产(研究与开发投入)逐步超过了粮食生产(农业投入),创新活动社会化。虽然研究与开发活动仍然是新知识的来源,但创新活动逐步普及到全社会。创新成为企业竞争、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在农业社会,创新多数是个人行为;在工业社会,创新成为组织和企业行为;在知识社会,创新成为国家行为,提高国家创新能力成为一项国策。国家创新系统是促进和进行创新的国家系统。国家创新系统是第二次现代化的发动机。知识社会也是一个创新社会。

1   2   3   4   5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