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2)广义生态现代化理论
广义生态现代化理论,既是欧洲生态现代化理论在世界范围和现代化意义上的拓展和应用,也是第二次现代化理论在环境领域的一种应用,是中国学者何传启提出来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生态现代化研究》分析了人类文明进程特别是工业化以来的生态变迁,讨论了欧洲生态现代化和广义生态现代化理论。广义生态现代化理论包括一般理论、分支理论和相关理论(表2-108),一般理论包括生态现代化的定义、过程、结果、动力和模式五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生态现代化的定义。
生态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现代化的生态互动和生态转型。
生态现代化的内涵:生态现代化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文明的一种生态转型和国际竞争,它包括生态文明的形成、发展和国际互动,生态文明要素的创新、选择、传播和退出,以及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竞争和国家分层等。
生态现代化的外延:生态现代化包括生态行为、生态结构、生态制度和观念的现代化,包括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政治、生态文化、生态效应和绿色科技的现代化,包括分段、分层、分领域和分部门的生态现代化,包括生态现代化的时空分布变化等。
一般而言,生态现代化是从物质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是生态文明的世界前沿和达到世界前沿的行为和过程,它包括从物质经济向生态经济、物质社会向生态社会、物质政治向生态政治、物质文化向生态文化的转变,包括生态质量的改善、生态效率的提高、生态结构、生态制度和观念的变化,以及相关国际地位的变化等。
现代化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始终存在。在第一次现代化过程中,现代化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一种偏利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退化正相关。在第二次现代化过程中,现代化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一种互利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实现双赢。
生态现代化有四层含义。首先,一个历史过程;其次,一次生态革命;其三,一种生态转型;其四,一种国际竞争。四层含义进行组合,可以产生多种操作性定义。
生态现代化的实质是一种发展模式,其要点是:现代化与环境退化逐步脱钩,经济发展、社会变迁与环境保护达到良性耦合,人类与自然实现互利共生和协同进化。生态现代化是生态进步、经济生态化、社会生态化、国际竞争和国际相关地位变化的交集。
生态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包括非物化、绿色化、生态化、经济与环境退化脱钩等。具体讲:生产和消费的非物化和绿色化,经济和社会的生态化,现代化与环境退化脱钩(表2-109)。
其次,生态现代化的过程。
生态现代化是20世纪70年代起步的,它的前沿轨迹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表2-110)。在18~21世纪期间,现代化的前沿轨迹可以分为第一次和第二次现代化,生态现代化的前沿轨迹与第二次现代化的前沿轨迹是基本一致的,两次现代化的生态效应是不同的。
生态现代化的主要特点包括:相对可预期的、全球的、长期的、复杂的、进步的、转型的、系统的、渐进的、不平衡的、很难逆转的世界趋势、非物化、绿色化、生态化、经济与环境双赢、人类与自然互利共生等。
生态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一种表现形式,遵循现代化的10个原则(表2-12)。
生态现代化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它有自己的一些基本原则(表2-111)。
一般而言,生态现代化的分析方法可分为四组。第一组:概念化方法,建立生态现代化研究的一些关键概念模型。第二组:生态决策方法,生态现代化的过程决策的有关模型。第三组:系统调控方法,生态现代化过程的系统调控的有关模型。第四组:综合评价方法,生态现代化的进程评价和监测评价等。
环境压力的主方程为(陶在朴2003):
I = P× A× T = 人口×(GDP/人口)×(环境压力/GDP)
其中,I为环境压力,P为人口,A为人均GDP,T为单位GDP的环境压力。
在生态现代化过程中,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结构生态化,可以降低环境压力。
I生态现代化 = I – I技术创新 – I制度创新 – I结构生态化
于是,我们可以描绘生态现代化过程中的环境压力曲线(图2-69)。
生态现代化要求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增长脱钩,包括相对脱钩和绝对脱钩两种。
计算方法如下(OECD 2002)。
DR = (EP/DF)阶段结束 /(EP/DF)阶段开始 DI = 1 - DR
其中,DR为脱钩比例,EP为环境压力指标,DF为驱动因素,DI为脱钩指数。
DR小于1,表示脱钩;DR大于1或等于1,表示没有脱钩。
经济与环境脱钩指数,有一些局限性。它不能区分绝对脱钩和相对脱钩;如果国家经济负增长,脱钩指数的意义就需要仔细辨别;资源的价格因素的影响,没有得到反映;国际贸易和环境压力转移,会影响结果;经济与环境的关系,比简单脱钩要复杂得多。
其三,生态现代化的结果。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态现代化的结果与目标之间的相关性逐步加强。
首先,生态现代化的结果包括六个方面的深刻变化。一是完成生态转型,人类与自然互利共生;二是自然环境改善,环境压力趋向最小,环境友好;三是生态效率提高,节约资源和能源;四是生态结构和制度高级化;五是生态观念普及;六是生态转型的国际地位的变化。
其次,生态现代性、特色性和多样性的形成。目前生态现代性的主要特点包括非物化、绿色化、生态化、现代化与环境退化脱钩、经济与环境双赢、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互利共生等。随着生态现代化的进步,生态现代性的新特点还会出现。
其三,生态现代化的目标。实现现代化与环境退化的完全脱钩,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追赶、达到和保持生态转型的世界先进水平等。
其四,生态现代化的动力。
生态现代化的影响因素很多,动力因素和动力机理可以分别讨论。
生态现代化的动力因素包括生活质量(后物质价值)、生态安全、知识创新、生态意识、生态运动(公民社会)、生态政治、企业环境责任、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结构非物化、环境成本内部化、国际环境政治、国际环境贸易等。
动力机理包括创新驱动、三新驱动、联合作用、复合互动、创新扩散等(表2-16)。
其五,生态现代化的模式。
生态现代化的路径和模式是多样的。21世纪生态现代化有三条基本路径:全面生态现代化、综合生态现代化和第一次现代化的生态修正(图2-68)。
21世纪生态现代化的基本模式包括:非物化、绿色化和生态化三结合模式;绿色工业化、绿色城市化和结构生态化三结合模式;工业化、城市化和环境管理三结合模式。环境议程、工业生态学、生态园区、绿色生产和消费是可以广泛应用的模式。
一般而言,欧洲的生态现代化具有较多理想主义的特点,北美的生态现代化具有较多实用主义的特点,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现代化具有较多现实主义的特点。
其六,综合生态现代化。
综合生态现代化是发展中国家的一种选择,是综合现代化和生态现代化的复合体。它要求合理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同时,推动现代化的生态转型,推进绿色工业化、绿色城市化和结构生态化,降低农业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退化的脱钩;逐步赶上生态现代化的世界先进水平,实现生态现代化。
综合生态现代化需要完成三个转变。首先,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这是第一次现代化的要求。其次,从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这是第二次现代化的要求。其三,从物质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这是生态现代化的要求。三者结合起来,就是综合生态现代化的要求。生态文明既是知识文明的一种表现形式,又是知识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生态文明是知识文明在文明与环境关系方面的一种表现形态。
综合生态现代化需要面对两大挑战。首先,综合现代化与生态现代化的耦合;采用多大力度的生态现代化是合理的,将因地因时而异。其次,国家利益与全球利益的冲突;国际环境政治和环境贸易,具有促进和抑制的双重作用。此外,发达国家是在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后开始生态现代化的,或者说是在第二次现代化过程中开展生态现代化的。所以,他们面临的经济压力较小,环境压力较大。没有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压力都比较大。所以,相对而言,综合生态现代化的难度,要大于发达国家的全面生态现代化。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挑战。而且,全球化和国际竞争,将增大这种挑战。
(摘自: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报告2011》 何传启专栏)